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奋进中的甘肃中医学院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4-12-18
    “河岳根源,羲轩桑梓。”在甘肃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热土上,甘肃中医学院纳先哲之精神,举圣贤之仁心,承中华之文脉,培医者之厚德,谱写着与时俱进的华章。
 
    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甘肃中医学院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自觉践行“质量立校”的发展理念,以专业和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学校秉承“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和“能撑起屋脊者皆为栋梁”的人才观,坚持“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根据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适时设立新专业,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能为学生提供完善、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3+3+X”课程体系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脊梁,支撑着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有68%的毕业生在甘肃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志愿奔赴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省区工作。历届毕业生中,有5000多人获评副高级以上职称,约有200多人次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有400多名担任市、县、乡医疗机构的院、所、站长。同时,毕业生中成长起来了一批扎根西北的名医、名家,如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甘肃省中医院院长李盛华主任医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名中医李妍怡主任医师;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夏小军主任医师;“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亚丽主任护师;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青海省中医院副院长李军茹主任医师;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青年学术骨干郑海生、李建红,以及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边文贵、杨百京主任医师等。学生家长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育教学水平较高。自2010年起连续四年招生录取线居省属高校前三甲,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在93%以上,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师的考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培养引进并重  师资队伍发展良好
 
    甘肃中医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师资结构调整步伐,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稳定与提高并举,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以促进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梯队建设,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素质良好的管理干部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3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35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403人,其中教授108人,研究员等其他正高职称人员4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9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4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8人,“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甘肃省“飞天学者”6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人,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3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2人,“甘肃省名中医”42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0人,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27人。
 
    学校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现有教师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通过内引外联,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加大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学校教师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有7项教学成果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近5年,学校共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65项;共参加编写各类教材154部。
 
    突出医学专业特色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甘肃中医学院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提高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西部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研究为重点,围绕教育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结合学校自身特色,集中力量发展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优势重点学科,强力构筑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管理学等支撑学科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推动课程的整体建设,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以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21个普通本科专业,覆盖了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5个学科门类。
 
    学校1990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中药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独立培养了21届硕士毕业生,共883人。2002年起先后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
 
    2011年学校中西医结合临床等5个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9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主办《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儿科杂志》和《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于2005年8月创刊,为全国首创的中医儿科领域专业学术期刊。
 
    科技创新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学校投资与建成了科研实验中心,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3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96项,鉴定科技成果240余项。出版各种学术著作28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600余篇,其中,SCI、EI、CSCD论文520余篇。近5年共获科研项目经费16698.5万元,年均科研经费3339.7万元,科研成果获奖15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22项。
 
    与此同时,学校近年来先后承办了“2011中药欧盟注册高层应对研讨会”“2010’国际针法灸法技术演示暨学术大会”“第一届当归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九届全国张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等国家级学术会议14次,参会人数近5000人,在相关学科领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展开交流和探讨。
 
    开发道地中药资源  服务陇药产业发展
 
    为了服务于甘肃省将中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甘肃中医学院努力办好中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医药方向)、中药资源与开发、藏药学等专业,以满足中药产业发展对多种类型人才的需要。其中,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是学校在国内率先创办的教育部目录外专业,并于20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于2011年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
 
    甘肃中医学院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制定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建设规划》《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对甘肃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谋划和论证;承担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代表性区域中药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建立了甘肃地方药材品种数据库,协助制定了30项中药材地方标准,建立起甘肃省中药材标准体系;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9个,其中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渭源白条党参等10个道地药材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其中2个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学校作为西北地区的牵头单位,联合多家药企,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生药学学科,依托人才优势和科研平台,成立了“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和“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中心”,在保护西部地区优质中药材种子种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中药材生产提供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种子种苗,保证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原料供应的稳定、优质,促进了甘肃省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化需求,与兰州佛慈制药公司等著名中藏药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经甘肃省和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开展研究课题84项,发表论文285篇,获得专利和转让关键技术3项;面向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学校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组建了甘肃省首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1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开展中藏药生产过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利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新药创新等研究;2014年学校与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江西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共同组建“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助推西北地区中医药事业、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挖掘整理特色文献  传承弘扬敦煌医学
 
    学校始终将“挖掘传承发展敦煌医学”作为地方文献挖掘整理的重要方向,注重敦煌医学研究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注重敦煌医学研究成果的创新运用。“发掘敦煌医学宝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中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组的认可。
 
    开展文献整理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敦煌医学”概念,丰富了敦煌学研究内容;先后出版了《敦煌医粹》《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等专著10部,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复原“敦煌灸经图”,开展“五行互藏”“阴阳数术”等配伍理论研究,丰富了中医药学理论;建设教育部“敦煌医学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甘肃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开展30项课题研究,有5项成果获得科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运用敦煌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先后编写出版了《实用敦煌医学汇讲》《实用敦煌医学》等教材,增设了敦煌医学选修课,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了服务教学的敦煌医学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敦煌医学专业展馆,该馆199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通过这些成果的应用,弘扬了世界文化遗产,为培养树立学生弘扬敦煌文化、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大学精神为引领  党建思政再上台阶
 
    学校以大学精神引领为核心,引导师生员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发挥专业优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伏羲、岐伯、皇甫谧、敦煌文化等特色文化优势,加强文化建设和学术交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养身保健等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独特作用,努力为甘肃中医药文化建设做贡献。
 
    近年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蓬勃发展,校风学风气象日新。通过充分发挥校史、校训的激励和凝聚作用以及博物馆、研究所(室)的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改造校史馆,组织开展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促进了教师爱教乐教、学生好学乐学和职工爱岗敬业良好氛围的形成。
 
    大学生艺术节、学术科技创新博览节、经典医籍诵唱比赛、创业大赛、校园歌手大赛,处处是学子展露才华的绚丽舞台;红丝带协会、国学社、骨伤协会、心理学社等一大批学生社团活跃在校园内外。以“医疗服务、文艺下乡、国学教育”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甘肃省大学十佳校园文化活动”荣誉称号。
 
    回望昨天,甘肃中医学院以拓荒者的气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薪火相传,用智慧和汗水耕耘,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高等教育做出了贡献,为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翘首明天,甘肃中医学院将坚持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乘着中医药走向世界和丝绸经济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东风,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广泛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开放新格局中做出贡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