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药材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4-09-03
把医疗和教学、科研要三位一体结合,以疗效为中心,把服务能力的提升作为主要工作。强化人才团队,学术带头人在搞专科建设时,一定不要忘记与内科的关系。把中医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要实现中西医并重,用我们的实际贡献来证明中医的优势与特色。

我们科研团队遵循中医“理、法、方、药”临床思维,围绕“证候特征”、“临床疗效”等问题,以“证候-治法-疗效-新药-产业化”的主线,用现代技术,开始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这一研究吸引了国内约200名专家参与,历时18年才完成。

在研究中,我们提出基于循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基本病机、证候特点、演变规律、关键证候因素的中医证候理论;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阳虚致变”理论假说,并从代谢组学及VEGF基因多态性角度验证,明确其代谢组学及基因学实质;根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本虚标实”的证候特征,提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虚瘀并治”治疗原则,立“益气养阴、通络明目”之法,明确中药复方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的疗效机制;获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药治疗“证候-疾病-终点事件”多维优势的循证证据:虚瘀并治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优于西药导升明15%。据此进行了系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方案研究,形成临床防治指南、临床路径,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糖尿病集约诊疗模式。
教育须“大锅饭”+“小锅炒”

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比任何时期都更为紧迫,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打造中医的名家,打造中医药一流品牌。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根本。几十年来,国家设立中医药教育高等院校、中等院校、次级院校,使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后继人才的主导方向,确确实实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名医还不多,特别是临床名医匮乏。师带徒形式在过去的中医教育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培养出的人数总体偏少,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未列入国家教育议程。因此我们把学校教育比喻为“大锅饭”,师承等其他形式的教育称为“小锅炒”。

国家一直重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和中医名家的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是提高中医学术、培养高水平中医临床名家的重要途径。

重视经验传承,开展名医带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先后在全国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各地也相继开展这方面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希望继续举办全国名老中医高级临床讲习班,启动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以及各类专科学习班等,把这些工作扎扎实实地抓紧抓好,促进新一代名医脱颖而出。

强调中医教育,突出中医特色。中医学院必须以中医为主,中医学院不应该按照西医的教学模式,应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培养人才。

中医的精华在于经典,例如《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如果基础课把经典去掉,就不能领略中医的真谛。名医之所以出名,之所以临床疗效显著,深厚的理论功底是其特点之一。因此我们要读经典、勤临床,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从临床实践的一点一滴做起,通过日积月累的归纳总结,进一步把握有关病证的发病规律和辨治特点。同时强调整体观念,作为中医不能只知其一,应该知道其二,或者其三。

临床须“重两头,带中间”

名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临床实践。要想成为名医,除医德列为先行外,一定要加强临床基本功训练,这包括四诊合参、辨证分析、立法组方、病案书写。其中关键是辨证,要在症状观察、证候鉴别、病性判定、病证结合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加强学习,包括自学和向别人学习。对每一种疑难病,要学习经典和临床经验,结合自身临床心得,创造出切合临床需要的新方药、新方法,还要参师襄诊,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多吸收师长和他人的临床思维方法,使自己受益终身。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应该在摸清常见病普遍防治规律基础上,突出抓中医急症和疑难病症,也就是“抓两头(急危重证和疑难杂病)”,“带中间(常见病证)”。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张仲景之所以能创立伤寒六经学说,吴又可之所以能发挥温疫杂气学说,叶天士、吴鞠通之所以创立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学说,都是通过临床治急症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医不仅能治急症,而且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中医急症学研究上的重大发现突破,势必能打开中医理论研究之缺口,促进中医学术进展。

抓住中医治疗疑难病这一优势,积极总结前人临床经验,挖掘和探索更多的良方妙法,这也是培养中医名家的途径之一。

目前,很多中医博士生、研究生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差,应该引起重视。我的思路是重视有关中医文献述要,研究课题的临床依据,以及现代医学的参考材料,将实验研究作为重要参考。

另外,中药材是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但不能离开了中医。中药含有相当复杂的药理成分,相互配合成方,其成分的相互化合又会产生许多新的成分。临床中医必须依据中医药的立法方药、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去辨证论治,不要单纯凭借西医药理研究结果,来堆积中药。依据中医理论,来选方用药,做到中医药不分家,很多中医名家都是如此,打造新一代中医名家更应对此重视。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