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医之情、医之忧、医之盼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4-08-15
“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是国医大师周仲瑛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的寄语。在这16字寄语的背后,是老一代中医学家的切身体会与深刻领悟,是他们对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也是他们一辈子的心血结晶和经验总结!

已是中午12点多了,周仲瑛才看完所有预约的病人。之前他累病了,但顽强的意志力、医生的责任感,加上及时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名医工作室又挤满了病人。

聊起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进修班以及办学话题,作为当时的学员之一,周仲瑛思维敏捷,侃侃而谈。他的医之情、医之忧、医之盼在言谈话语中,更在心灵深处。

医之情 实践是中医的必经之路

“实践是中医的必经之路。不管是搞科研还是搞理论,首先要从实践开始,从看病开始。” 第一期中医进修班的教育方式,对周仲瑛一辈子从事中医事业,最终成为“国医大师”起到了决定作用。

回忆起江苏省中医院创院时期的那段岁月,周仲瑛认为,虽然之前他已行医多年了,但并没有系统做过病区医疗。建立中医院,他从参与筹建病区、开设病区和床位做起,在实践中坚持中医、中药为主,发挥中医特色,几十年得到了很好锻炼,也得到了提高,从此坚定了他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

谈话中,他对建国初期的领导充满了崇敬与感激。他说,当时的各级领导很重视中医,很关心中医工作。如时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的吕炳奎,经常到医院、到病房来看中医工作的开展情况,看是不是以中医药为主体,看是不是发挥了中医特色。

由崑副校长转业后到学校抓筹建工作。他走群众路线,倡导“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强调中医工作的一些特点和要求,鼓励来参加进修的学员编写教材、锻炼讲课。这种强调“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做法,促使大家能够在学中用、用中学、教中学,树立知行合一、学用结合的良好氛围,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因此,他的体会是,坚持实践就是胜利,动摇就是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不坚持、不治好病是不行的。只有你坚持了,从困难中找出路,就能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临床水平。这个提高不是书本上所能学到的。

年轻的中医没有尝过甜头,不理解中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没有“悟道”,也就是还没有领悟到中医的医道。自己的实践能力比较弱,胆比较虚。不像过去,碰到一个难治问题,就从中医药里找突破点,医生白天守在病房,夜里巡视,晚上加班,还熬药给病人吃。

基于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与重视,文革结束复校以后,上级调周仲瑛到学校担任校长。“其目的不是为了做干部、做官,是想为中医教育事业再做点贡献,对事业有些追求。”他认为,中医从没有高等院校、没有医院、没有研究所到有,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其中培养人才是关键。当初,他所在的内科教研室,对中医内科教学发展、理论体系的系统化、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梯队的培养都起到主导作用。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周仲瑛始终没有离开临床一线,坚持上门诊为患者诊病;同时,他还始终关注着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积极做好传承工作,担子很重。“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对身体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周仲瑛笑着说。

医之忧 传承是中医的回归之路

“传承就是回归中医教育,即以中医为立足点,而不是以西医为立足点。” 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校长,周仲瑛认为,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要以自身为基础来考虑问题,要自我设计,不能都搞一个模式。如果你这样走,我也这样走,大家都一起这样走,就没有特色和优势了。中医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要以掌握中医中药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体。

现在我们已经把师带徒作为重点项目,传承的是老先生的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理念思路、临床经验,而不是按照现在搞科研的那一套去做。如何能够在适合中医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来考虑一些多模式办学、办院,是当前需要做的一个重点工作。

他强调,做中医工作的,要“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这样才能发展。不能依靠西医来保驾护航,西医西药做主角,中医当配角,这种情况是不利于中医自身发展的。常说的“自主创新”,就是要立足于自己的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贪大求多,更不能求全。

从学术方面来说,周仲瑛主张求同存异。认为可以多个模式,不一定非要官方制定标准、框架,所有人都套在这个标准、框架当中。他认为,中西医是互补关系,不是从属关系。我们做中医的,也应该考虑到西医之长,同时也要看到中医也有长处。如果没有长处,中医不必等到现在,早就被淘汰了。历史就是这样,适者生存。中医也有中医的适应性,中医适应的不代表西医能适应,西医特长的不代表中医也是特长。他们是互补关系,不是从属关系,不是替代关系。这都需要比较冷静地来思考这些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能够形成一个比较繁荣的学术气氛,体现“双百方针”。

医之盼 “三强”是育才的基本之路

“强化基础、强化经典、强化临床,这是必须的,不可忽视的。”周仲瑛感慨,现在中医教育是在发展阶段,中医药事业如何发展?值得认真思考。将来如果“西化”了,“异化”了,培养的学生出来后,中医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败。如果培养的学生出来,有一手过硬的中医本领,能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所以,有些五花八门知识性的、趣味性的、边缘性的东西,尽量在课时方面不宜占得太多,非我所长的专业设置不易过扩,中医这一块坚决不能削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正确的思路,面向我们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培养人才的目标。

周仲瑛说,现在这个时代,中医慢慢深入人心。有好多人是将希望寄托于中医来解救痛苦的。现在好多西医诊断不明的、治疗无效的、无特殊疗法的都是来找中医看,常有很多没有见识过的病症。因此,发挥中医的优势特色,按中医的理论来考虑问题,才能够找到切入点,才有出路。

当然,中医也不是万能的,自己要谦虚谨慎,不要夸张,不要说“我都能看”。中医自身看病的个体化很重要,这个病人的疑难杂症看好了,不代表另一个病人你也能看好。但是,看好一个是一个。这个个体化还是很突出的,包括医生的个体化,而医生的个体化还包括医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临床经验。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万万马虎不得。

“科学的东西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只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怎能创新呢?”周仲瑛的一席话,给人们带来很多思考。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