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传承思辨 术思想 具体经验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4-08-08
•中医经典论著中有大量关于流行病的文献,是中华民族治疗急性病的宝贵财富。解放后中医治乙脑、外感、流行性出血热等成功案例,亦再次证实了中医善治急性病的论断。

•中医的传承,首先是思辨,其次是学术思想,再次是具体经验。三者都很重要,然有高中低之分,所谓授人以渔,就是要建立思辨能力。这个思辨能力,就是辨证论治体系。

•我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中形成的思辨体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其中,“本”在经典,“源”在临床;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

•中医的发展途径有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两种。传统发展有四个标准:一是有理论渊源,二是有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三是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后人传承、印证。中医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发展,应以证为核心,找好切入点。

我毕生献身中医事业,也深深地热爱中医事业。中华儿女五千年来,以其勤劳和智慧创立的中医学,博大、深邃,确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中医学呈现出空前大好的机遇。机不可失,老骥自当奋蹄。

中医善于治急症

我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到大庆油田总院,当时我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没有石油,北京仅有的几辆公交车,烧的是燃气包。没有石油,坦克飞机就开不动,哪还有现代国防。所以,北大荒发现大油田后,就调集千军万马战荒原。北大荒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是一片沼泽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所以病人特别多,尤其儿科患者死亡率非常高,每年死亡患儿约500余人。主要死因是麻疹、流脑、重度消化不良、肺炎等。我被分配到儿科任中医会诊大夫,8年中,看的全部是急症,累计数万。在那种特殊条件下,我努力学习中医经典和温病著作,打下了中医治疗急症的临床基础。

如曾先后诊治5例渗出性体质的麻疹患儿,体温皆41℃以上,麻疹合并肺实变、心衰,疹子出不透,用常规表疹方法皆不治。后见《中医杂志》对这类病人有篇报道,以温托法治之,用附子、干姜、人参等,后六七例皆愈。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儿,吐利亡阳,水泻无度,手足厥冷,神志昏聩。用《伤寒论》之四逆汤浓煎频喂,阳复而愈。

有一例中毒性菌痢患儿,来时心跳、呼吸、血压、脉搏皆测不到,不知是死是活,后用棉花绒放在鼻下,见棉绒微动,知尚有呼吸,那时抢救休克用正肾,已加至1:100仍无反应,于是用艾灸灸小腹,连续3个小时,竟然复生。灸以回阳,竟有此殊功,令人惊奇。

现在我在门诊,急诊少,但亦有病危者请会诊。如近期河北省某医院中医科大夫,是我的校友,高烧寒战,肺炎,约三分之二大白肺,呼吸、循环皆衰,心包积液,高热不退,脉洪大数急,已在ICU室抢救数日,此即《伤寒论》所说“脉数急者为传也”。数急,即《内经》之躁脉,曰:“热不为汗衰,脉尚躁盛者死。”用清瘟败毒饮而愈。

中国历史有文献记载的瘟疫流行百余次,甚至有些民族因瘟疫而消亡,而中华民族虽经历次磨难,人口却达13亿,中医功不可没。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到温病,有大量关于流行病的文献,是中华民族治疗急性病的宝贵财富。所以,中医最擅长的是急性病,而不是慢郎中。解放后中医治乙脑、外感、流行性出血热等成功案例,亦再次证实了中医善治急性病的论断。

由于对急性病接触较多,因而对急症有点体会,所以我撰写了《叶天士温热论求索》、《薛生白湿热论求索》和《温病求索》3本书,谈我对温病学的见解。

中医的传承和创新

作为一名医生,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治好病人,若治不好时,就苦闷纠结。怎么办?只能苦读经典,博采众长。我仅《伤寒论》的读书笔记,摞起来也有一米高。在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形成了自己的思辨体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这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的传承发扬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黄帝内经》、《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构架,仲景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就必须悟透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是如何创立辨证论治体系的

仲景把外感内伤百病捆在一起,名之曰《伤寒杂病论》。外感内伤百病纷纭繁杂,欲从中提炼出一套辨证论治的体系,难于登天。科学者,分科之学也。仲景首先把百病进行分类,将外感内伤依据《黄帝内经》阴阳学说,分为阴阳两大类。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然阴阳各有多寡进退,又将阴阳二病进而分为三阴、三阳六病。六病之中,仍然有阴阳多寡进退,如太阳病分为太阳伤寒、中风、温病三纲鼎立。太阳病之伤寒、中风、温病中,又各有合病、并病、兼夹、传变等诸多不同,因而又进一步分类,如桂枝汤证之中,又分为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桂汤证等等,一直分到每位患者、不同时空的证,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

仲景是如何确定每个患者的证的

是依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有关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都是患者外在的个别表面现象。这些现象,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司外揣内,进行分析综合,最终以脉定证。这个分析综合的过程,就是思辨。

中医的传承,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思辨,其次是学术思想,再次是具体经验。三者都很重要,然有高中低之分,所谓授人以渔,就是要建立思辨能力。这个思辨能力,就是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每篇标题的第一个字就是“辨”,把辨字放在突出的位置,意在强调“辨”的重要性。

中医为什么要辨,辨什么,怎么辨;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皆需回答。

中医是司外揣内,要依据外在的症状和体征来分析综合,故必须辨,辨的指导理论是《黄帝内经》、《难经》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辨的内容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辨的依据是依望闻问切四诊所采集的临床信息;辨的目的是确定证。证的确定主要靠脉。所以《伤寒论》每篇题目皆曰“脉证并治”;于辨证论治总纲中亦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脉定证,这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脉诊虽纷纭复杂,其关键在于以沉取有力无力首分虚实,此即“平脉辨证”。

证是平脉辨证体系的核心

每个证,都要明确性质、病位、程度、病势四个要素,可简称为四定。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精髓。证确定了,法由证出,方依法立,此即辨证论治的全过程。使人掌握了这套平脉辨证的思辨方法,就是授人以渔,就可驾驭百病。

我们可以把中西医百病看成是横向排列的,而证是纵向排列的,每种病都可分为若干个证,我们只要辨明了是什么证,即使不知道是西医或中医的什么病,只要明确了证,就可以立法处方,进行治疗。通过证,就可以统辖百病。如脾虚证,几乎内外妇儿各科均可见此证型,只要我们明确了该病是脾虚证,即使不知中医、西医叫什么病,照样可以治。

所有的病,都是可以相互传变兼夹的,如寒证可伤阳,可产生水湿痰饮、瘀血,又可化热而内窜成六经热证,亦可伤阴而造成阴虚证。热证可内窜脏腑经络,而成六病热证,亦可壮火食气而转为虚寒之证,亦可灼液成痰,或煎熬阴血而产生血瘀等。中医的百病可以传变、转化、互通:中西医百病也可相互转化互通,只要掌握了以证为核心的平脉辨证体系,就可看成百病一也,从而驾驭百病。

中医的根本特色是辨证论治,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而证又依脉而定,因此,脉又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灵魂。这是我们经历了58年钻研经典、临床苦苦求索而确定的“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且老而弥坚。

平脉辨证体系的内容

在临床反复摸索中,我们将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具体化为以下六点: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脉解症,以脉解舌,方无定方,法无定法;②以整体观为指导,胸有全局,整体辨证;③平脉辨证;​④首分虚实;⑤动态辨证;⑥崇尚经方。

我们以此六点为指导,形成了“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我们前后撰写的16部专著,已合编为《李士懋田淑宵医学全集》,就是围绕“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展开的,以这一思辨体系为指导,临床中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中医的发展

中医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中医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传统的发展途径,一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的发展。

几千年来,中医代有发扬,名医辈出。如金元四大家、温病学等。这种传统的发展途径有四条标准:一是有理论渊源,二是有理法方药的学术体系,三是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价值,四是能为后人传承、印证。这种途径应予承认、支持、鼓励。

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研究,应以证为核心,找好切入点。这种科研成果价值大小的标准,要看对中医发展有多大裨益。我们已立项的国家“十二五”支撑课题“汗法治疗寒凝证的研究”,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设计的。汗法自古以来就限于治疗表证,“汗以解表”、“在表者汗之”,而我们提出汗法大量用于里证,其依据就是《素问·举痛论》:“寒客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客脉绌急则痛,供血减少则引发心绞痛、高血压、肾病,以及消化、呼吸等诸多病证,发汗散寒解寒凝,就可以改善脏器的血供,治疗上述诸多疾病。

为此,我们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寒凝证的诊断标准、正汗的标准、汗出未透的标准等。寒凝证的标准就是“寒、痛、痉”,痉脉权重占85%。汗出寒散,则组织器官供血改善而愈。寒凝证,即为汗法与西医诸病的切入点。这种研究,将对中医拓展汗法应用有裨益。此类以证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我们可以列出多项,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结合,也为中西医在理论层面的逐渐融合,开启了一条道路。

我愿联络多位院士、国医大师,申报一个国家培训基地,传承发扬“溯本求源,平脉辨证”这一思辨体系,为中医的振兴,贡献微薄之力。

(本文摘编自第二届岐黄论坛大会报告,作者李士懋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