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六经与八纲 两种辨证体系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3-11-16

  目前流行的经方学习法存在只想入门、不顾长远的倾向,也就是只顾实用、不讲道理。现阶段突出的问题有:把六经等同为八纲、把六经等同为症候群两种误区。

  六经与八纲是不同范畴的两种辨证体系,均来源于《伤寒论》。两者分开则互相配合,利于辨证论治;混同则造成混乱,模糊了《伤寒论》的原文大义。

  辨六经不是分辨六大症候群。临床辨证,辨的不只是“症”无论辨病、辨症,中医要辨出来的是病源(审证求因)、病机(临证查机),是道理,而不只是用方的指标。

  学习陈亦人先生《略论“六经钤百病”》一文后,笔者对目前学习经方流行的方法和观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于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俗称“六经辨证”)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目前流行的经方学习法存在只想入门、不顾长远的倾向,也就是只顾实用、不讲道理。现阶段,这种学习风气在经方界占据了不该占据的位置。突出的问题有:把六经等同为八纲、把六经等同为症候群两种误区。

  六经与八纲辨证源同流异

  《伤寒论》原文的三阴三阳主要是辨病,每篇的开首,皆是“……之为病”,对于两经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名为合病;先后出现的,名为并病。书中“此为阳明病也”,“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等,都是辨病的实例。

  将《伤寒论》原文的三阴三阳辨病变为六经辨证,首推北宋庞安常所著的《伤寒总病论》。庞氏将“某某病”改称“某某证”,首先提出六经辨证的提法。而六经辨证的核心目的是辨病之所在,这是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主要区别处。掌握了这一区别,则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之间的关系便可明朗。

  但只知病之所在,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同时辨清病的性质,才能全面掌握病机。于是后人从《伤寒论》的精神中提炼出了八纲辨证。可以说,《伤寒论》六病篇的全部内容都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只不过没有八纲名称而已。如此看来,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都来源于《伤寒论》原文,前者更重病位,后者更重病性。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中说“伤寒最要,表里虚实为先。”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伤寒变证,万有不齐,而总不外乎表里寒热四字。”陶节庵《伤寒全生集》首次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联在一起,提出“夫伤寒三百九十七法,无出于表里虚实阴阳冷热八者。”其后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一书中又加上“纲领”两字,以示其重要,言“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为伤寒之纲领。”约而言之,则为“八纲”,这应该是八纲辨证名称的来源。

  清代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中也曾强调指出“《伤寒论》乃医门之轨范,其中教人如何辨阴阳表里,如何察寒热虚实。”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中同样认为八纲是学习《伤寒论》的重点,并联系治法提出“要之《伤寒论》……宜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分,发汗吐下攻补和温之别……”很多医家强调“八纲”具有共性,但不承认六经辨证具有共性。要知六经概括了“病所”,“八纲”概括了“病性”,临床辨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伤寒论》的辨证体系,而为各种辨证的基础。

  由上可知,六经与八纲是不同范畴的两种辨证体系,均来源于《伤寒论》。两者分开则互相配合,利于辨证论治;混同则造成混乱,模糊了《伤寒论》的原文大义。

  等同六经、八纲辨证会误导临床

  把六经等同于八纲首见于丹波元坚的《伤寒论述义》,书中说“太阳病者,表热证是也”;“少阳病者,半表半里热证是也”;“阳明病者,里热实证是也”;“大阴病者,里寒实证是也”;“少阴病者,表里虚寒证是也”;“厥阴病者,里虚而寒热相错证是也”。

  之后,陈逊斋1935年中央国医馆附设训练班演讲词中说:“伤寒六经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代名词也。”这种说法似能突出八纲,但是,六经指病之所在,八纲属于性质,是内涵迥异的两个慨念,却混为一谈,未免混淆概念。与实际联系,则显然过于机械,甚至是概念错误。

  例如太阳病属表热证的说法,就不够恰当。表热证治当辛凉解表,麻桂辛温怎么能用?岂不“阳盛则毙”。阳明病篇固然以里热实证为多,但也有里虚寒证,而且有主治阳明虚寒证的方剂。主张“阳明虚寒,即是太阴”,这是不符合“以《伤寒论》来解释伤寒”原则的。少阴病为表里虚寒证,只突出了寒化证,概括不了热化证,也是片面的。

  笔者认为,也许六病之“经”就象是舞台,每一“经”都可以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表演,不能因某一类症多见或突出,就以偏概全。

  需要肯定的是,“六经即八纲”这个观点有利于指导部分临床。这个观点是可以提的,但要说明是提出者个人观点,不能强加于仲景。

  六经等同症候群是舍本逐末

  六经等同为症候群是更实用、更具迷惑性的观点。

  这个观点首先应该是日本医家提出来的。鹤冲元逸说:“伤寒六经,非谓病在六经也,假其为纪也已。”(《医断与斥医断》)山田正珍说:“可见此书以六经立名,犹……以甲乙为记号。注家不察,解以《素》、《灵》经络之说,可谓不解事矣。”(《伤寒论集成》)。

  其后,陆渊雷说“本论六经之名,譬犹人之姓名,不可以表示其人之行为品性”、“热病之症候群,为汤液家所宗”(《伤寒论今释》),明显受到日本医学的影响。

  辨六经就是分辨六大症候群吗?临床辨证,辨的只是“症”吗?无论辨病、辨症,中医要辨出来的是病源(审证求因)、病机(临证查机)、是道理,而不只是用方的指标。

  在症候的后面加一个群宇,意味着仅是表象的集合,而不存在什么内在的病理联系。

  按照症候群的说法,每一张方剂的主治证,就应是一群症状的集合,至于为什么出现这些症状?这个方子除了这些症状还能治疗其他的症候群吗?出现这类症状就一定可以用这个方子吗?均无法回答。

  《伤寒论》已经有很多的明示、暗示,应该无需赘言了吧。

  疾病千变万化,症候群千变万化,可以学习的,只有规律和道理。

  国画大师白石老人曾说,似我者死,学我者生。照猫画虎难画骨,症候群说白了只是“照猫画虎”式的经方学习应用方法,没有灵魂,没有创造性,有形无神,以之入门可以,但是如果一直坚守之、提倡之、推广之,则不可以。(本文资料和文献内容系根据陈亦人先生《略论“六经钤百病”》一文整理。)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