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3-09-18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

  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

  经学的产生与分类

  经学源于汉代

  经学产生于西汉。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于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他几未能幸免于难。汉代之初,高祖刘邦并不重视这些儒家经典,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经学的繁荣本质上是为顺应封建统治,在汉武帝时期发展尤为辉煌,因为从儒士的地位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儒学的推崇。公孙弘是个狱吏出身的儒生,汉武帝为了提倡儒学,公元前124年,让他擢升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前,丞相皆为列侯贵族,公孙弘出身贫士,竟得封侯拜相,《公羊》学因此成为最时行的学术。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须学习儒经,才能得到任用或升迁,儒学独尊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经学有古今之分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其中,“文景”时期从部分老年秦博士、儒生等处收集来的经学书籍,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地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

  古文经学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因其是用战国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故称之为古文经。汉景帝末年鲁恭王兴建王府,坏孔子宅,从旧宅墙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即官方皇家图书馆);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几篇《尚书》。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汉朝是经学发展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儒生通过对经学进行阐述发展的过程,使经学的思想深深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经学的流变与经学大家

  经学的流变历程

  经学的流变是儒士对于儒家经典不断解释注疏的过程,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学也经历不断发展流变的过程。儒家经典起源于孔子编著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作为儒家经典的最早成果,也是经学研究最早的范本。西汉初年《乐》失传,儒家经典留存《诗》、《书》、《礼》、《易》、《春秋》,因此被称为“西汉五经”。到了东汉年间,除上述五经外,另外二经究竟为何一向聚讼纷纭,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应为《孝经》与《论语》。

  汉唐两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富庶的时代,也为经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唐朝开始,儒家经典中将五经中的《礼》拆为《仪礼》、《周礼》与《礼记》,《春秋》拆做《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形成“唐九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儒家经典在九经上添《尔雅》、《论语》、《孝经》,刻做石经,由此形成“开成十二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被称为“宋十三经”。

  经学发展的高峰以及奠定经学最终构架的是“四书五经”,这一构架为朱子所定,与五经上增设“四书”,随着朱子学的繁盛,这也成为了儒家经典最为著名的编订方式,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学大家对经学发展有影响

  一项学问的发展需要代表人物的思考和推动,经学的发展正式得到大儒董仲舒的推动才走上正确的发展轨迹。孔子以后董仲舒以前的儒学是汉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其特点是,一方面,思想上还拘泥于残余的领主制度,不能完全符合新的地主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儒家还是各种学派中的一派,不能吸收各种学派,使统一到儒学里面来。

  董仲舒生于汉景帝、汉武帝时候,西汉政治上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学术上统一的条件也成熟了。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因此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作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董仲舒根据他的哲学观点,提出许多影响甚大的建议。这些建议,极大部分被汉武帝采纳并得到实行。

  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有:首先是“大一统”。董仲舒认为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应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这事实上顺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迎合和封建统治者对于皇权至高无上的追求。

  其次是“更化”。汉初基本沿袭秦朝的制度,因此有“汉承秦制”之谓,郡县制优秀。但是秦行法家政治,刑罚惨刻,因此董仲舒主张更化,要求以仁德代替严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

  再次是“推阴阳灾异”。在落后社会里,占卜术常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董仲舒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使《公羊》学彻底的阴阳五行化。自从董仲舒开出这一条道路,《公羊》家以外各家的经师,都认为这是一条最合时的道路,把大量迷信成分加入到经学里,借以取得朝廷的信任。经学阴阳五行化,成为西汉今文经学的基本特点。

  此外还有“断狱”。儒家谈德治,向来与法家刑名之学对立。董仲舒据《春秋》经义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许多疑难大狱,儒法两家合流了。他的判词集合成《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流传久远,至东晋时还有人引用它来辩护自己的冤狱。

  两汉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经学的传承牵系着中国学术的大脉,经学自孔子删订六经之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代相接的特殊历史变革时期,演变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支风格迥异的经学派别。这两种经学派别之争一经肇始,便一发而不可收,自汉时起绵延至今。

  章太炎先生曾言:“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

  中医典籍地位确立与经学关系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2000多年来封建主义的主导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主要通过对儒家典籍的推崇和注疏来体现的。从孔子编订六经,到西汉五经、东汉七经,一直到宋代确立的四书五经,经学不断发展变迁,虽然在数量上变化,但主体内容仍然是儒家典籍。

  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蔡陆仙也讲:“医书之有经,亦犹儒家之有六经也。六经所以载道,‘辨治乱与兴衰之轨辙。医经所以昌明学术,莫不由是焉……’”

  经学传承模式影响中医典籍传承

  经学强调注不破经、疏不破注,株守家法、烙守师法,形成了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的价值取向。董仲舒《春秋繁露》虽然自成一说,但并没有突破儒家确立的价值理念;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是对儒家理念的一脉相承。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对中医进行注疏,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

  《难经》是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伤寒明理论》是对《伤寒论》的注解之作;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类经》,是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提出各自理论,或者自成流派,但是核心离不开《黄帝内经》等典籍。

  春秋战国,中医有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西汉时代已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在金元时代有被称为“四子学派”的四大医家,即刘完素、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刘完素创立火热论;李东垣师承于张元素,主补脾,著《脾胃论》;张子和立论邪之法而主攻下;朱丹溪则撰著《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而创立了滋阴学派。

  经学推动中医学理论范式的作用

  天人合一理念

  儒家宣扬的价值理念在中医学中同样能寻找到明显的印记。董仲舒对儒学的新解释一方面是为顺应封建专制统治,倡导“君权神授”,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汉武帝的推崇;另一方面,新儒学对各家思想的融合,即包括对道家思想的融合,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天道观的表现所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中药配伍理念

  中药是中医学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的最主要体现方式。中药用于治疗疾病,分为单行和配伍使用。配伍强调“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一个方剂中,君药是首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这种组方原则是科学的,有良好的实践效果。但这一组方原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