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古代教育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3-09-09

  中医古代教育大致可分为官办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官办学校教育起源很早,据考证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其等级相当于中央医科大学,在培养中医人才、制定行业规范、确立学科地位及中医药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本质更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在整个中医教育史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医家来,而师承教育则与此不同。

  师承教育,亦可称为私学教育,在中医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方式主要包括家传、师带徒、私淑等。

  所谓家传,父子亲人,代代相传,多不对外,通过自身不断积累理论和经验,成为世医之家,保证了其医术的稳定性和独特性,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可见古人对世医的重视程度,但若是子孙后代缺乏医学天赋和素养的话,便很可能让家传医术消亡。

  师带徒模式则显得开放和灵活些,。比如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受学于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侍师多年,尽得其传,并在学术上重视脾胃,善调脾胃,创立了著名的中医流派——补土派。在其老年时,精心挑选了罗天益为徒,后来罗天益果不负其重望,成了颇负盛名的医学家。有人赞之曰:“东垣老人医中仙,得君门下为单传。振枯起怯人生脉,倒生回死居十全。方今草野无遗贤,姓名已达玉堦前。病黎报君为一赋,欲使思邈相周旋。”

  私淑,则是指学者未能亲自受某医之业,但通过阅读其著作、与其门人交流等途径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这种方式更为开放和简便,所以在古代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读书人,仕途失意,多是通过自学医书来掌握医学知识的,其中不乏名家大家。如攻邪派代表医家张从正就私淑河间学派刘完素,治病宗其辛凉解表等法,又发展了以寒凉攻邪为特点的攻邪学说,二人都名列金元四大家之中。又如,清代名医何梦瑶,推崇王肯堂,在王肯堂巨著《证治准绳》的基础上,浓缩凝练出名著《医碥》,简明实用而不失本源,为后世所称道。

  当然,中医师承教育具有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直观、易于领会等优点,但也存在教学内容局限、片面,思想保守,不利交流等问题。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逐渐渗入,中医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医师承教育也饱受非议。穷则思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兴办中医院校,编订中医教材,有力地促进中医人才的培养。建国以来,院校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传统的师承教育因卫生制度、经济效益等诸多原因,正在不断地萎缩,大量的名老中医和民间中医的学术经验因之而消亡殆尽。对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的质疑也不断增多。究其本源,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中医淡化、弱化和西化的倾向,对中医医德和实践技能的教育不足,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信心、不会看病。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中医发展,人才为先。医学以临床为本,中医临床又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施行,偏重临床技能培养的师承教育和偏重综合理论学习的院校教育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关系,妥善处理好这层关系,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途径,在中医从业人员中推行师承教育,在中医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模式,应更有利于提升中医从业人员和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中医思维,更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