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好学。功在积累 班老常言:“医者,病家性命所系。为医者既要有割股之心,又须医道精良,方能拯难救厄。”他主张学医者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精勤不倦,持之以恒,方能攀登医学高峰。从医几十年来,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对学生诲而不倦。昼则应诊、授课,夜则读书、撰文,嗜书成癖,别无所好,白发之年,未尝释卷。临证遇难,或求教于前贤,或切磋于同道,反复思索,以求真谛;读书有悟,则验之临床以期印证。反复学习,不断积累,学验俱丰。靠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在祖国医药学这一伟大的宝库中汲取营养,不断奋发向上。 班老治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 “勤”字。他常用“学无止境,勤能补拙”来勉励自己。“勤”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勤读、勤思、勤问、勤学。 勤读:即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博中有专。班老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在医学领域中有所作为,必须在中医经典原著上狠下工夫。中医学术理论源远流长,要溯本求源,就必须以经典原著为基础,根基牢固,目后才能根深叶茂。而经典著作中,尤要学好《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解决中医基本理论问题,后两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范。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历代诸家名著,从源及流,博采众长。从《内经》而言,它所阐述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则等有关理论,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这些理论,迄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历用不衰。一个医师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内经》的理论,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想在医疗领域中有所作为,是比较困难的。在读书方法上,他认为首先是粗读与精读并重,只有通篇粗读,才能初步了解《内经》的全貌,找出它的重要篇章和关键词句,为精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刻苦精读,深人研究某一句、某一章节的内容,找出其精髓所在,如此粗读与精读并重,才能学以致用。第二是学与用紧密结合,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例如学《素问·六节藏象论》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对肾“主蛰,封藏之本”一时很难理解它的深意,后来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治疗妇女崩漏阴道流血停止后,后期巩固疗效往往从补肾人手,可收到良好的疗效;对屡孕屡堕之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孕前注意补益气血,孕后未病先防,用调补肝肾之法治疗多能使孕妇足月顺产,从而体会到肾“主蛰,封藏之本”的重要性。此外,对经典原著要反复阅读,温故知新,犹如农夫耕耘,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不可浅尝辄止。 勤思:古人言:“学而不思则罔。” 熟读还须精思,思而得悟,举一反三。班老认为,学习前贤理论,务必领其要旨,神而明之,不可执而不化。他认为,对经典名著中的精辟论述,常精研细读,反复玩味,去粗存精,突破前人理论和治疗上的局限,进行创造性发挥,临证才能得心应手。如对《伤寒论》的学习,他认为贵在“灵活”二字,既要正确评价《伤寒论》,也要学以致用,把《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和各科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他赞同《伤寒来苏集》“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系伤寒”的提法,认为《伤寒论》固然是一部以六经辨证为核心论述外感热病辨证规律的书,但它的理论、辨证、立法、遣方不仅能用于外感伤寒,也能适用于各科杂病。如他在临床曾碰到这样一个病例:一女子十五岁,平素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将行时少、小腹胀痛剧烈,按之更甚,疼痛剧烈时汗出肢冷,唇面发青,经行错后,经血色泽暗红,夹紫块,舌苔白,脉沉紧。此属寒凝经脉之病,他以少阴篇的附子汤加肉桂、吴茱萸、当归治之。取附子之辛热,通行十二经脉,以温经散寒;肉桂之甘温与附子同用,能走能守,既能补火归原以温养冲任,又能散寒逐瘀止痛,是阳虚阴盛必不可少之品;吴茱萸、当归入肝,以散厥阴之寒邪而温养肝血,从而可达温肝暖宫、散寒止痛之功。选方配伍得法,肝、脾、肾并治,药到病除。又如《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本为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主方,班老师领其意用其方加减治疗一例多年经漏不止的患者,用药三剂后阴道流血立止。总之,班老认为《伤寒论》中法中有法,方中有方,只要能学以致用,善于结合临床实践,融会贯通,则其效益彰。又如治一例西医诊为“宫颈狭窄症”所致的痛经,他从《医学心悟》中保产无忧散之撑法中得到启发,别出心裁地进行中西汇通尝试,用保产无忧散加减治之,使久冶不愈的顽疾霍然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