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理论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内经论六淫致病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2-02-14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六淫致病的临床表现特征的描述。一般来说,自然界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寒热燥湿风的不同气候,寒热燥湿风的太过伤人便是六淫邪气。风气太过,可导致多种以动摇为特征的病证,如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导致孔窍皮毛干燥,尿少便干;火热太过,可引起营气壅滞肉理,聚为痈疡红肿;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而致泄泻稀溏,故濡泻又称湿泻。

  首先,“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提出了不同的病因可导致不同的病证。风热燥寒湿本是自然界气候变化要素,其太过各有征象,而其致病则显示相应病象。这里的动、肿、干、浮、濡泻就是其相应的病象。

  其次,根据病象,探求病因病理,即提出了病因辨证的观点,这对临床分析病机以及确立治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病因辨证的要点,强调的病因不仅仅是外界的寒热燥湿风的不同气候即六淫,而且还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类似寒热燥湿风的病因病理,故又称“内生六气”,后世称之为“六气为病”的病机学说。如将动摇振颤等症状视为内风之象,将津液干涸的表现归为内燥所生等,均是对原文的运用。当然,临床上对病象的判断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风胜则动”为例,其“动”象的判断,主要遵循两点:一是“不动而动”,即人体正常无动象的部位出现了异常动象,如筋肉跳动、面肌抽动等;二是“动而太过”,即人体正常活动的部位,出现了异常太过的动象,如头部摇动、四肢抽搐痉挛、四肢震颤、哮喘等。上述异常动象即可从风考虑。又如燥的判断,以孔窍皮毛干燥、皮肤皲裂、口干舌燥、尿少便干为主,但热象不明显,即无尿黄、痰黄、舌红苔黄等症,否则就应从热伤津液来考虑,而并非属燥。

  最后,根据病因,审因论治,正所谓“治病求本”。这里应注意的是,当分清病因属外还是属内,因属六淫的治疗方法与“内生六气”的治法是不同的。如属外风所致的咽痒、阵发性咳嗽,当以发散外风为主;而属内风所致的哮喘咳嗽,则当以平肝熄风为要。在此基础上再宣降肺气,止咳平喘。而燥属秋季主气,五行为金,气主收降,燥的病象是由气机收降失常,津液不布所致,故应用辛苦温之品以发散,《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素问·藏气法时论》“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则是很好的治疗指南,临床用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杏仁、生姜、橘皮等)、桑杏汤(桑叶、杏仁、豆豉、浙贝、沙参、栀子皮、梨皮)治燥也正是其运用。至于内燥的治疗,则应根据症状,辨别脏腑,进行治疗。

  六淫致病,风寒热湿燥火之中湿邪相对更为复杂多变,后世对“湿胜则濡泻”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发挥。如沈金鏊《杂病源流犀浊·泻泄源流》言:“湿胜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而未有不源于湿者也。”强调治泄当首先调脾祛湿。并且,由于祛除湿邪有多种不同的途径,而导致临床治疗湿邪的方法和组方各有不同。如健脾以运湿、苦温以燥湿、淡渗以利湿、芳香以化湿、助阳以温化寒湿、苦寒以清泄湿热等。今重点介绍以下几个。

  健脾运湿以治泻:李中梓《医宗必读·泻泄》云:“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由于脾能运化水湿,因此诸补脾健脾的方药,多数均有治疗泄泻的功能,如《和剂局方》记载的参苓白术散(白扁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四君子汤(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异功散(四君子加陈皮),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白术)等,均有治疗脾气虚泄泻的作用。

  苦温燥湿以治泻:《素问·至真要大论》言:“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和剂局方》中的平胃散,用于治疗脾胃不和所至的厌食、呕吐、泄泻,方中的苍术、厚朴均为苦温之剂;藿香正气散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泄泻,使用苦温的陈皮、半夏、厚朴;《医方考》中的六和汤治疗湿伤脾胃的霍乱吐泻,使用砂仁、半夏、厚朴等。

  苦寒以清泄湿热:苦寒药则用于治疗湿热性泄泻,如《伤寒论》中葛根芩连汤治疗热性泄泻,用黄芩、黄连;《霍乱论》中连朴饮治疗湿热内蕴的霍乱吐利,用黄连作主药,等等。

  温阳化湿以治泻:湿为阴邪,得阳则化,因此,通过温阳助阳之药温化寒湿,可以起到利止泻停的作用。如《内科摘要》中治疗五更泻的四神丸,药物组成为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红枣,方中补骨脂、吴茱萸均系大温之品,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伤寒论》中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真武汤(附子、生姜、茯苓、芍药、白芍)等均可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可看作是温阳化湿治疗泄泻的具体应用。

  淡渗利湿以治泻:张介宾《景岳全书·泻泄》言“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后世有“利小便而实大便”之说。以此方法治疗泻下的典型方药为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五苓散,认为此方不仅可治疗膀胱蓄水证,尚可治疗霍乱、吐泻交作之证。明代朱丹溪以五苓散和平胃散组成胃苓汤,治疗中暑伤食的腹痛泄泻。《伤寒标本》用滑石、甘草组成的六一散治疗感受暑湿的吐利泄泻,其原理亦在于此。

  综上所属,虽然各家论述不同、方药各异,但是无不源于《黄帝内经》中“湿胜则濡泄”为理论。由此及彼,我们应该看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对中医理论产生的巨大影响,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辨证论治思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当然,《内经》中关于六淫致病的论述还有很多,大家都应该认真研读、仔细揣摩。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