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渊薮有异
中医学从宏观辨证上把握和诊疗疾病,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和不断丰富其内容,正由于它是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正如前文所言,由于缺乏现代实验技术,中医学对疾病的内在本质没有取得直观的认识。西医学以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设备为媒介,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创立了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可以说西医学已成为庞大的微观医学体系,几乎每种疾病都有其主要的检测指标。
阴阳五行、四诊法、八纲辨证等内容体现了中医学的宏观辨证体系,西医学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相关的检测手段则表明了其微观辨证体系,尽管有差别(这种差别也只是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别),但在诊疗疾病的道路上,殊途同归,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共同的,区别在于表述不同,好比我们用现代文来解释文言文一样。笔者认为中西医能很好地结合起来,根据是宏观辨证和微观分析结合,其中结合的桥梁就是准确的表述方式,让中西医学都能理解并接受。只有将宏观辨证和微观分析结合才能全面认识疾病,近年来集中于辨病和辨证结合的病证研究,病、证、症三位一体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系统生物学说,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等,都在向融合宏观和微观来探讨疾病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方向前进。
宏观微观中西合璧
中医学理论的特点之一是突出整体观念,这和现代医学强调的人体是一个自稳态系统观点相类似,两者都蕴含着稳定、协调的环境是身心健康的条件。例如,“肝肾同治,乙癸同源”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解读,已经知道肝有解毒功能,但我们要知道“毒”排出的路径,也即要让“邪有出路”,那么,就会有这样的发现:经过肝解毒后的物质,其排出体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肾。所以,临床上,中医辨证也多有肝病从肾论治的论断,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对于肝和肾的密切关系,从微观上也有佐证,肝产生的生物分子如激肽原、血管紧张素原、凝血因子等原来是没有活性的,必须依靠肾产生的酶或在肾的辅助作用下激活才能发挥生物学活性作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全面考虑,“肝肾同冶”也是一条治病的好思路。这些都可以从微观角度看到中医五脏之间的紧密联系。这里仅是列举了一些例子,谈了一些体会。
关于中医学和西医学结合,笔者只是从宏观和微观辨证的角度来分析并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目的在于将宏观辨证和微观分析结合起来,为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服务,相信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共同目标上,中西医学定会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