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簟铺斑竹,鸳枕并红玉。脸莲红,眉柳绿,胸雪宜新浴。淡黄衫子裁春縠,异香芬馥。
羞道交回烛,未惯双双宿。树连枝,鱼比目,掌上腰如束。娇娆不禁人拳跼,黛眉微蹙。
这首《麦秀两歧》是五代词人和凝的作品,描写夏日新妇的娇羞情态。麦秀两歧指一株麦子长出两个麦穗,古人视为丰收吉兆,词牌《麦秀两歧》因此而来。古代将麦分为小麦、大麦、杂麦三类,《天工开物》载:“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杂麦曰雀,曰荞。”
诗中来牟见民生
麦是“五谷”之一,古人认为其有“接绝续乏”之功,也是《诗经》中出现最多的谷物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
周的始祖后稷辅佐尧舜,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后世尊为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在《诗经》中,常通过麦来歌颂祖先功德。《鲁颂·閟宫》:“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这句诗追述后稷教导人民种植黍、稷、菽、麦的功德,为赞扬鲁僖公的文治武功作铺垫。《大雅·生民》:“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该诗记叙后稷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种植麦子自然是其中重要内容。《周颂·清庙思文》:“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诗中“来牟”也写作“麳麰”,用来指代良种。《广雅》载:“麳,小麦;麰,大麦也。”《说文解字》曰:“天降瑞麦,一来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这首诗赞扬后稷留下良种、赐民百谷的功德。
爱情是诗词中的永恒主题,建立在劳动之上的爱情则更加弥足珍贵。《鄘风·桑中》:“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烈日当空,在田野中拾麦穗是辛苦的,但拾麦小伙的内心是快乐的,因为他正憧憬着在凉爽的桑林之中,和弋姓姑娘幸福约会。《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土坡上种植着绿油油的麦子,田间耕耘的女子思念着自己的情郎,或许他一会就来和自己欢聚共餐。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豳风·七月》)冬小麦秋种夏收,春小麦春播秋收,诗中通过麦来反映社会民生,寄托丰收希望。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鄘风·载驰》)许穆夫人是现知最早的有姓名记载的女诗人,一句“芃芃其麦”,反映出女诗人因故国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悲痛心理,更刻画出女诗人为救亡图存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魏风·硕鼠》)麦是精美的食品,却被硕鼠凭空吃掉,反映出劳动者对剥削者刻骨的痛恨。
固表止汗浮小麦
“小麦甘凉,除烦养心。浮麦止汗,兼治骨蒸。”(明代龚廷贤《小麦、浮小麦》)浮小麦又名浮麦,为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是常用的固表止汗类中药。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的功效,用于盗汗、自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的治疗。
“小麦连湖熟,黄梅作弹飞。穿林青犊过,触柁白鱼肥。”(宋代周南《山家》)浮小麦甘凉入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轻浮走表,能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浮小麦配伍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可治疗气虚自汗;配伍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可治疗阴虚盗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浮小麦甘凉并济,能益气阴,除虚热,配伍玄参、麦冬、生地黄等,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余茎,一茎五六穗。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芟获载满车,累累犊衔尾。”(宋代郑獬《收麦》)小麦味甘、性微寒,归心经,具有养心除烦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宁、烦躁失眠及妇人脏躁的治疗。《金匮要略》有甘麦大枣汤,由甘草、小麦、大枣制成,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
“小麦收来面易舂,飞罗石末(磨)岂相容。炒焦堪止脾多泄,煮熟从教食可供。热渴水调消暑气,损伤末傅(敷)散痈脓。北人禀厚宜常食,卑湿东南气便壅。”(清代赵瑾叔《面》)面粉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具有养心、除热、益肾、止渴、敛汗的功效,用于脏躁、烦热、消渴、虚汗、泻痢、痈肿、外伤出血、烫伤的治疗。面粉炒黄入药,效果方佳,《饮膳正要》四和汤由面粉、芝麻、茴香、盐等炒制而成,可治疗腹内冷痛、脾胃不和。《圣惠方》用面粉炒黄,醋煮为糊,外涂治疗妇人乳痈不消。
“一饭艰难世岂知,当年豆屑杂麸皮。孤儿有泪无从咽,不见耶娘吃粥时。”(清代翁同龢《咏菜糊涂》)小麦麸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味甘,性凉,具有除热、止渴、敛汗、消肿的功效,用于消渴、虚汗、盗汗、风湿痹痛、口疮的治疗。
“小麦绕村苗郁郁,柔桑满陌椹累累。医翁筮叟真堪友,搜索残尊与共持。”(南宋陆游《闲咏》)小麦苗味辛,性凉,具有除烦热、疗黄疸、解酒毒的功效。
“小麦田田种,垂杨岸岸栽。风从平望住,雨傍下塘来。”(宋代杨万里《过平望》)小粉为小麦麸洗制面筋后澄淀的淀粉,味甘,性凉,具有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续气脉的功效,用于下痢、痈肿的治疗。
“四月淫雨寒凄迷,边军夜归闻鼓鼙。大麦漂流小麦黑,富家叹息贫家啼。”(明代九皋声公《苦雨怀东皋草堂寄如仲愚》)麦奴为寄生于麦穗上的黑粉菌科真菌黑粉菌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味辛,性寒,归心经,具有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的功效,内服可治疗热病发热、心烦口渴、温疟,外用可治疗烫火伤。麦角为寄生于小麦子房内的麦角菌科真菌麦角菌和小头麦角菌的菌核,味微苦、辛,性平,有毒,归肝、肾经,具有缩宫止血、止痛的功效,用于产后出血、偏头痛的治疗。
行气消食大麦芽
“甘温麦蘖炒微黄,修治留芽净去芒。胸满消痰能快膈,腹鸣下气能宽肠。腐将五谷欣无滞,运却三焦喜有常。义取数从能化积,莫教胎坠反为殃。”(清代赵瑾叔《麦蘖》)麦芽为大麦发芽的颖果,又名大麦蘖、麦蘖等,是常用的消食类中药。麦芽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的功效,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满、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肝郁胁痛、肝胃气痛的治疗。
“小麦青青大麦黄,护田沙径绕羊肠。秧畦岸岸水初饱,尘甑家家饭已香。”(宋代方岳《农谣》)麦芽性味甘平,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尤善促进淀粉性食物的消化。麦芽配伍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可治疗米面薯芋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单味煎服或研末服,可治疗小儿乳食停滞;配伍白术、陈皮等,可治疗脾虚食少,食后脘胀。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宋代范成大《缲丝行》)麦芽有回乳消胀之功,可用于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之乳房胀痛。
“芽麦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明代龚廷贤《麦芽》)麦芽能疏肝理气解郁,配伍柴胡、香附、川楝子等,可治疗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所致胁肋、脘腹疼痛。
因炮制不同,麦芽可分为生麦芽、炒麦芽、焦麦芽。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杜甫《大麦行》)大麦味甘,性凉,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和胃、宽肠、利水的功效,用于腹胀、食滞泄泻、小便不利的治疗。
“秋晚种麰麦,覆块青茸茸。兹物乃畏湿,沟作棋道通。”(宋代孙嵩《冬初杂兴》)大麦苗味甘、苦、辛,性寒,具有利湿退黄、护肤敛疮的功效,用于黄疸、小便不利、皮肤皲裂、冻疮的治疗。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唐代李颀《送陈章甫》)大麦秸为大麦的枯黄茎秆,味甘、苦,性温,归脾、肺经,具有利湿消肿、理气的功效,用于小便不通、心胃气痛的治疗。
杂麦可食亦入药
“花荞鸟麦蔚然兴,滑细应将粉面蒸。冲服热汤沙不搅,调煎糖水痢无增。消磨滓秽虽堪喜,脱落须眉实可憎。作饭更能除痛泻,便方偶得一山僧。”(清代赵瑾叔《荞麦》)荞麦为蓼科荞麦属植物,因种子能磨面而有“麦”之名,实际和大麦、小麦并非同科。荞麦味甘、微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的功效,用于肠胃积滞、泄泻、痢疾、绞肠痧、白浊、带下、自汗、盗汗、疱疹、丹毒、痈疽、发背、瘰疬、烫火伤的治疗。荞麦叶味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利耳目、下气、止血、降压的功效,用于眼目昏糊、耳鸣重听、嗳气、紫癜、高血压的治疗。荞麦秸味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具有下气消积、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痢疾、白带、痈肿、烫伤、咯血等的治疗。
“昔日玄都花满衢,看花曾数暗香无。菟葵燕麦凋零尽,回首寒山树一株。”(明代释函是《七虞》)雀麦为禾本科雀麦属植物,因为燕雀所食而得名。雀麦以全草入药,味甘,性平,归肺、大肠经,具有止汗、催产的功效,用于汗出不止、难产的治疗。雀麦的种子入药,名为雀麦米,味甘,性平,归肝、脾、胃经,具有益肝和脾、滑肠的功效,用于消渴、体虚、便秘的治疗。
《政类本草》云:“凡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麦子种类繁多,可食可药,益人良多。(黄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