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食疗药膳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食养正气药攻邪气 亦食亦药药食同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6-06-30
亦食亦药,药食同源,即如《本草中国》“双面”中介绍的芡实和山药,作为食物可用于养正气,作为药物可用于攻邪气。药食两用的认识基础,是中医学的四气五味理论。利用性味之所偏,或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功能;或补虚扶弱,消除阴阳失衡,从而维护健康。
 
大型中医文化电视片《本草中国》第四集主题是“双面”。
 
双面,可以有许多种理解。比如附子、首乌,生用有毒,但是经过古法炮制后,毒药变良药;再比如芡实和山药,可以入药,也可以入菜,亦食亦药,药食同源,这也是一种双面。
 
亦食亦药,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
 
山药,作为食物更为大众所熟悉,有粗大如红薯的,也有细长如铁棍的。倒是入了中药以后,被裁切成小小的如硬币般的圆片,竟不太认得出原样了。
 
山药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适宜病症有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
 
《神农本草经》介绍山药:“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药性论》进一步强调了它的补益作用:“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也就是说,即使没什么病,常常吃些山药,也是很有好处的。更何况,山药味甘甜、性平和,入菜、熬粥、做糕,都很好吃,不像苦瓜、莲心那样使人望“苦”生畏。
 
相对来说,芡实的知名度就没那么高了,主要的原因是:采摘期短、采收困难、保存要求高,相对来说自然“物以稀为贵”。即使在江苏当地,时鲜的鸡头米也要卖到上百元一斤,更不要说外地了。
 
在《本草中国》中更是详细描述了芡实从采摘到端上餐桌的全过程。中秋前后,老南京有吃“水八鲜”的习惯,主要原料就是芡实。另一个大众吃法是“鸡头米羹”,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芡实放入锅中,煮沸,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桂花,装碗入盆食用。
 
那天,我在苏州与雷允上同道交流膏方经验,老总送了我一包芡实。这是真正的道地药材啊!此前,我也只是在中药房里见过它,是已经经过炮制处理的那种,干燥、饱满、粉性足。日常开方时,我常取其收敛固精之功,用来治疗慢性泄泻、小便频数、梦遗滑精,以及妇女带多腰酸等。
 
老总笑着对我说:这是新鲜芡实,你们外地有钱也不太买得到,你拿去做菜吃!
 
食养正气,药攻邪气
 
老百姓总爱说“是药三分毒”,其实像这些亦食亦药的“药食同源”之品,其毒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神农本草经》中载录药物365种,根据养命、养性、治病三类功效,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20种,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补养及治疗疾病功效;下品125种,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
 
我们现在说的许多“药食同源”之品,正是古人说的“上品”良药。
 
唐朝《黄帝内经太素》说:“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是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渐渐发现了一些食材的药用价值,这才演变为了药。食养正气,药攻邪气,各有所长。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人们对药食的区别变得愈来愈清晰。有些只能用来治病,被称为药物;有些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而其中部分既有治病的作用,又能当作饮食之用,就被赋以“药食两用”的名称。
 
因此,山药在《本草求真》中就写成了:“山药,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除热。”
 
在《本草中国》中,除了第四集介绍的芡实、山药外,此前三集中的红花、天麻、桑叶、陈皮、灵芝、珍珠、首乌等,也都是“药食两用”之品。
 
早在2002年3月,卫生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做出明确规定。《规定》公布了三批共86种,后新增中药材物质15种,共计101种。一般讲到药食两用、药食同源,说的就是这101种。
 
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正是因为这些药食同源的好素材,才发展出了今天的食养和食疗。
 
早在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已经专门设置了“食治篇”,强调:“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又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说明了唐代对食物用于治疗的重视。
 
当然,药食两用,也是以中医学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基础,运用四气五味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神农本草经》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中药使用,讲究的就是这四气五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据《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寻找那些无毒及小毒药物用于日常祛病保健,以达到恢复、保持健康,甚至治未病的目的,正是人们致力于“药食同源”研究的意义所在。(施仁潮)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