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是皮肤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因此治痒就成了治疗皮肤病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医外科学》认为痒的发病原因有四:一者风,二者湿,三者热,四者虫。
风胜:走窜无定,遍身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热胜: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虫淫:浸淫漫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奇痒尤烈,最易传染。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
风寒证者宜疏风散寒;风热证者宜疏风清热;湿热或暑热证者宜清热利湿;热毒或血热证者宜凉血解毒;气滞血瘀证者宜凉血化瘀;虫积证者宜杀虫驱虫。余临床试用此法虽然常获佳效,然而常因辨证粗疏而难于下药。为此才不得不结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语而深究之,疗效果然有所提高。
医案一
赵某,男,20岁。皮肤各处皱褶部位,如指侧、指缝、腕关节屈侧,肘关节屈侧,腋窝前缘、少腹、外阴、臀沟、大腿内侧等处,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及水疱4个多月。他医诊为疥疮,先予硫黄洗剂等中、西药外用,久治无效审之。除上述诸症以外,伴见全身遍布抓痕,结痂、黑色斑点,手指缝间有少许脓疱,夜间奇痒难忍,白昼大减,舌苔白,脉弦细。
综合脉证,思之:夜间属阴,白天属阳,其症昼轻夜重者,血虚燥热也。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丹参15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0g,白芍10g,银花10g,连翘10g,薄荷3g。
服药2剂后,痒疹大减,继服6剂,诸症俱失,痊愈。
按 疥疮者,虫淫之疾也,何用硫黄治虫而不效,而改用不治虫之剂反效呢?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疾之虫淫为病者,因正气之不足耳。正气不足者何?血虚燥热也,故治以养血活血而愈。
医案二
骆某,女,10岁。从一周岁开始即经常在身上乱抓,睡眠不安,几乎每夜都需父母在身上搔抓半小时,才能安然入睡。睡眠过程中仍见其手到处乱抓,有时因奇痒难忍而突然痛哭不止,不再入睡。稍长之后,见其经常诉说全身奇痒难忍,昼夜难以入睡。曾经到处求医诊治,但一直效果不明显。细察其所用药物,除西药外,中药大都为祛风除湿清热之剂。细察其症,除上述者外,并见舌苔薄白,脉沉弦细。
综合脉证,思之:血属阴,肝藏血,血虚燥热生风,则夜间痒甚,以手搔抓而症减者,泄其风也。治拟养血活血,凉血散风。
方药:丹参15g,银花10g,连翘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生地15g,薄荷3g。服药6剂,奇痒大减,且有时不抓亦可入睡。继服上药24剂,身痒消失。
按 前代医家反复告诫说:痒为风,故痒当从风治。然前医屡用祛风之剂不但不效,反见加重者何也?今仅用薄荷一味散风,且其量仅仅3g,祛风之力明显不足,而其疗效反著者,何也?答曰:风者,有内、外之别。外风者,当疏散风邪,如桂枝、麻黄、消风等汤方者可也;内风者,若血中燥热而生风者,当养血活血凉血,此所谓养血祛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反之,血中燥热者,不去养血、活血、凉血,但去散风以伤血,必使燥甚而风生,诸症加剧。疥疮、皮炎夜间奇痒者,可用养血凉血活血法治愈,他病如此者,亦可用此方乎?答曰:可以。
医案三
耿某,女,成年人。全身皮疹瘙痒十几年,某院诊为慢性湿疹。先用西药治疗数年不效,后又请某中医,以中药祛风除湿清热治疗3年,仍不效。不得已,又用中、西药联合治疗半年,其症更剧。笔者细审其症:全身满布皮疹,小者如针尖,大者如高粱米,奇痒难忍,夜间尤甚,有时非抓至出血,否则不能减轻症状。舌苔白,脉沉细。综合脉症,诊为湿邪久久不解,入于血络,久损阴血所致。治以养血活血凉血。
方药:丹参15g,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0g,白芍10g,银花10g,连翘10g,薄荷3g。服药4剂,其痒即减。继服10剂,诸症消失,愈。
按 皮炎之用养血活血,凉血解毒尚且可以理解,今湿疹之用清热除湿散风不效,而用养血活血凉血反效者,不得解也。笔者认为今本病已由气分人于血分,且见有血中燥热,故治气分之湿热不效,治血分反愈也。
对于痒症的辨证之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言:“不入脏者宜从一日分为四时辨之,入于五脏者,宜从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辨之。”又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本文摘编自《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标题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