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东汉末年说起。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候大小乔那叫一个水灵,曹操一看这还了得,举大军与孙、刘二人激战于赤壁。双方对战那叫一个惨烈,为了一个个弹丸之地,战乱四起,民不聊生。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你知道,在那个年代,大人尚且难以果腹,衣不蔽体,对于产妇来说,又是何等的煎熬了!本来人就虚弱,这孩子一生,又不能保证营养的供给,这些刚生完宝宝的妈妈们,便会染上一些难缠的毛病。
比如说产后腹中(??)痛,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大家可以去查查原文,那个字真打不出来!)
啥意思呢?这妇人生孩子可不只是个体力活,失血、困倦等等并发症接踵而至。
咋办呢?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直接送医院急诊输血去了,所以张老爷子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方子——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两,生姜5两,羊肉1斤。以水8升,煮取3升,温服7合,日3服。如加生姜等者,亦加水5升,煮取3升2合服之。
(合、升:十合为一升,金匮要略的一升相当于200毫升。两:《简明中医辞典》和大学教材都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两约为13.92克。)
这个方子好在哪?
岭南名医陈伯坛这样解释这个方子:当归佐生姜,欲助行血分之气耳。且有羊在,羊为心畜,诸血皆属于心,方旨已从生血之源下手矣。诚以羊性最善,善字从羊,羊乐合群,群字亦从羊,群则不相失,善则不相斗,得良好之血洗新其产后,则续血且和血,孙真人谓羊肉止痛利产妇,可称卓见。
你看,这原来是个养血和血的方子。
现在的年轻人们,压力大啊!经常熬夜,而子时又是血液留回肝经的时辰,这个时候不睡觉,是会伤肝血的。
《灵枢·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你看,经常熬夜的人,头眼昏花,步履蹒跚,虽然这形容的夸张了一些,但你有没有发现,还真有这么点意思?!
老人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个乍寒还暖的秋冬交际,你真的需要补补血了。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大概这样来谈论当归生姜羊肉汤——
1.《金匮要略论注》:寒疝至腹痛胁亦痛,是腹胁皆寒气所主,无复界限,更加里急,是内之荣血不足,致阴气不能相荣,而敛急不舒,故以当归、羊肉兼补兼温,而以生姜宣散其寒。然不用参而用羊肉,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2.《金匮要略心典》: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当归、生姜温血散寒,羊肉补虚益血也。
到了现代社会,就不能泥用古方了,咱们现在没战乱,妇女生产的时候也安全了许多,这个当归生姜羊肉汤便更多的用来补虚,疗效可以这样说:温中、补血、散寒。
但这个虚,还主要是指血虚。当归生姜羊肉汤本来就是一个补血和血的方子嘛!
这个时候,我们在原方的基础上改良一些,让它变成一味药膳,比如说加点黄芪,加点党参,这样就可以做到气血同补。当然再加上几个大枣,在气血同补的基础上调和脾胃,用甄嬛娘娘的话来说:这味道还是极好的!
另外,虽然是一味药膳,但有人合适便有人不合适。
1、 阴虚有热、温盛中满者不宜用本汤。
2、 大多数人都可食用,尤其是年老体弱。但发烧、上火、咽喉疼痛的人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