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骨伤科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苏氏骨科传承三百年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0-07-23
“他人高袍长,干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他手下的大夫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分筋动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刻心明眼亮。忽然双手似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这是冯骥才所著《俗世奇人》中的一段话,文中的“他”名叫“苏七块”,原型就是民国时期天津市苏氏骨科的传人。近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氏骨科第六代传承人苏宝耀讲述了苏氏骨科的故事。
 
“苏先生 全知道 锦衣卫桥卖膏药”
 
苏宝耀介绍,其祖籍江苏,祖上随明朝燕王朱棣扫北来到天津市河北区锦衣卫桥一带(现金钟河大街一带)定居。而苏氏一族从医大约是在明末清初。
 
“燕王朱棣登皇帝位第二年,在天津筑城设卫,称为天津卫。那时,我们祖上就已经在天津定居了。后来,天津卫依靠海河而发展起来,码头文化也逐渐兴盛。苏氏骨科也正是因为码头文化的兴盛而逐渐发展起来。”苏宝耀说,“可以说,苏氏骨科的发展见证了天津卫从无到有、到繁盛的过程。”
 
据史料记载,明朝锦衣卫骨折与刀伤的病人非常多。苏家的祖辈有机会接触这些病人并参加了救治工作,从此学习、掌握、探索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治疗骨伤病和刀伤的手法及治疗这些疾病的中草药。苏氏骨科几代传人在前人使用裹帘、振挺、攀索、叠转、通木、腰柱、杉篱、竹帘、抱膝等器具治疗骨折的基础上,又创造了纸垫、竹篦、木板、膏药、内服的丸散、洗药等,更切临床使用,逐渐形成名满津门的正骨术并相传至今。
 
天津卫依靠海河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苏氏骨科也因此受益。苏宝耀说,他曾查阅大量资料,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码头上大量的船工和码头搬运工,终日在码头扛运、搬扛,因而扭腰岔气、腿折胳膊断、跌打损伤时有发生。另外,当时的搬运工头领也常常为争得装卸码头的权利、争地盘大打出手。故金创、骨伤之苦的人比较多,这些人多找苏大夫进行治疗,手诊、复位、打夹板、敷黄药、贴膏药、服止血紫金丹、跌打丸……苏氏正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见效快、疗效好,深受百姓欢迎,声名鹊起。苏式膏药当时名气很大。
 
“苏先生,全知道,锦衣卫桥卖膏药。” 《天津地理买卖杂志》《津门中药业谈录》等书中均载有这句话,足见苏氏骨科在天津的知名度。
 
三百年 四阶段 苏氏兴盛史料寻
 
出生于1945年的苏宝耀已入古稀之年。虽然他并未走上中医之路,但从小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当时苏氏骨科的兴盛仍有较深印象。退休之后,他决定重新去寻找那段历史,让苏氏骨科的精华再次示以世人。于是,苏宝耀成了图书馆、档案馆、报社档案室等地的常客。而苏氏骨科的发展历程,也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走出”史书报刊,渐渐清晰起来。
 
“苏氏骨科从苏海丰开始,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六代,历经三百年,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苏宝耀说,“明末清初至清末是第一个阶段;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是第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是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至今则是第四个阶段。”
 
明末清初到清朝末年,是苏氏骨科从无到有、逐渐实现大发展的阶段。清末天津人高凌雯在《志余随笔》里说:“咸同间医士苏益三能疗金创,虽断筋折助亦有妙法,但敷以药,不事刀锯,愈后无残废之虞。苏式喜西教而传蒙古医术,今子孙世其业。”
 
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苏氏骨科的发展达到极盛。2010年5月25日天津《今晚报》在健康专版《集萃药业探赜索隐》中记载:最繁盛时,苏氏骨科的药店共有十家,分别是钰德堂、钰善堂、同德堂、贞记同德堂、苏式健德堂、锦记健德堂、健德堂、三德堂、瑞林堂、钰权堂。提起天津苏氏正骨,可谓家喻户晓。“苏先生的膏药——找病”,这是民国年间天津流传的一句歇后语,意思是苏氏膏药可以自己找病灶,从而药到病除。所谓苏氏骨科,实际上是苏氏家族百年间所积累的正骨药品及正骨技术的俗称。
 
由于苏氏正骨有显著药效,其在民国年间亦曾出现仿造的假冒产品。在1938年6月14日天津出版的《东亚晚报》中有一则世传专门正骨医师“苏少权先生的紧要启事”,大意是:苏氏钰权堂以济世救人为宗旨,所有药品取材精良,虔心修制,细心完成,经销各省,备受嘉许。骨人商标已在商标局注册。但近有无耻之徒,口称联号,藉以混淆,贻误病家。希“光顾者”务请认准“骨人”商标,本堂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敬请注意。
 
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氏骨科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其后人多次将苏氏家族中的一些中药秘方、验方献给国家,如七厘散、接骨丹、跌打丸、黑纱丸、止痛紫金丹等。
 
1958年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西医离职学中医”指示下,天津人民医院(天津医院的前身)请苏氏骨科传人苏绍三参加了创伤骨科临床带教工作,创伤组学员分期分批向苏绍三学习中医,学习苏氏骨科关于骨折复位手法和固定方法,以及治疗骨伤的一些膏药、丸散、洗剂等。顾云五、李汉民等组成老、中、青三结合班子。经过十余年上万例临床与实验研究,总结出“骨折新疗法”——对四肢骨折八大闭修复手法和局部小夹板外固定系列。形成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的中西结合治疗骨折和骨折的修复手法,以及固定器材和功能锻炼方法。1958年至1964年间共参与治疗骨折1.3万例,全部愈合。
 
改革开放后,苏氏骨科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第六代传人苏宝禹,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组织了苏氏的后人创建了“河北中山门诊部”,由苏宝恒老先生带领后人挖掘、传承和发展了苏氏骨科医术,服务于广大骨伤病患者,并享有盛誉。
 
2008年,健德堂的后人苏八先生(苏秉瑞)之嫡孙,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恢复了1900年前由苏氏骨科第四代传人苏秉瑞(号苏健堂)创立的健德堂。第八代苏氏骨科传人在传承、发展上更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当今老龄化的社会时代,面对老年病普遍化,如颈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等,创造了苏氏骨科传统治疗方法与“小针刀”疗法相结合的方法,为广大百姓解除病痛,治疗效果明显,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申非遗 报老号 传承路上“不服老”
 
“苏氏骨科不仅指正骨技术,也指苏氏家族百年间积累的正骨药品。”苏宝耀说,“比如不用手术治疗骨折,特有的夹板固定方法合乎人体生理特性,利于血液循环,较石膏固定缩短二分之一愈合时间,并且使用这种固定手段,患者不用住院。再辅以膏药进行敷贴,根据不同的治疗阶段服用不同丸散如接骨丸、止痛紫金丹、苏七散等和一些擦剂、洗剂,这样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
 
说起苏氏骨科的现状,苏宝耀有些许唏嘘。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苏氏一族从医的人越来越少,而直接传承于祖上正骨技术的更是屈指可数。他这一辈尚有几人从医,到子侄辈仅有一人在天津医院工作,而到了第八代仅有一人有相关医术,却未从医。苏宝耀的哥哥苏宝禹已八十高龄,身体不能再过度操劳。
 
“社会发展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后辈人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不靠祖上这些东西讨生活,所以大家不是太感兴趣”。苏宝耀说。他忙碌于此,他的孩子持“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孩子们都希望他能多注意身体,安享生活。不过,苏宝耀“不服老”。除了在史书中寻找、梳理苏氏骨科的发展史,还积极利用各种机会为苏氏正骨的发展寻找机会。
 
“不可否认,就正骨术来说,现代医学对一些开放性骨折等方面的治疗可能更有优势。”苏宝耀说,“但传统医药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除了正骨技艺或技术,我觉得,传统医药的洗剂、膏药等药物方面还是非常有治疗优势和市场的。比如我们的苏家膏药等,受欢迎程度在史书上都有详细记载。”苏宝耀向笔者展示了一个发黄的记录本,用繁体字抄写,字迹工整,“这是从我家的故纸堆里淘出来的,可能是父辈留下的。”他说,里面不仅详细记载了各种骨折、挫伤等治疗方式,还有各种药方、膏药的制作方法等。而苏宝耀看中的,也正是这些药方制剂的做法。
 
苏宝耀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将苏氏骨科中的膏药、洗剂等面世,并且做出了很多努力。2010年7月,“健德苏氏膏药”被天津市商务委、天津市商业联合会认定为“津门老字号”。2012年8月,天津健德堂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委员会授予的“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苏宝禹获得“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掌门人”称号。2017年5月,苏氏骨科成为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能申遗成功,说明苏氏正骨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仍有独特的再利用价值。”苏宝耀说,“这不仅是对苏氏骨科的肯定,也促使我们挖掘、再现苏氏骨科的精华。”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依然在传统医药传承道路上前行。(孔令彬 李和佳)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