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眼部疾病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夜盲症 中医辨证论治 中西医综合治疗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9-29
晚饭后和家人一起遛弯儿,台阶、小石头看不清,一不小心就摔个大跟头。眼睛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时间延长,光线昏暗时或夜晚视物不清、视野缩小,你可能得了夜盲症!晚上看不清东西,再加上伴有视野的缺损,夜盲患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在昏暗处看清障碍物,及时避开,总是青一块紫一块浑身是伤才来就诊。
 
眼睛在昏暗处主要由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发挥视物功能,当它发生病变或者缺乏视紫红质(视杆细胞里的视色素)合成原料时,就会导致夜盲的发生。维生素A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视黄醛,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所以缺乏维生素A也是导致夜盲的重要原因。
 
夜盲包括以下3种类型:
(l)暂时性夜盲。维生素A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白天视力良好,夜间或光线不足的地方,则视力变差,常常伴有感眼睛干涩、流泪等。只要饮食上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胡萝卜、鱼肝油等,很快就会痊愈。
 
获得性夜盲。眼部其他疾病导致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或病变所致夜盲。常见的眼部疾病有弥漫性脉络膜炎、广泛的脉络膜缺血萎缩等。这种夜盲随着有效的治疗、眼部疾病治愈后夜盲症状逐渐改善。
 
先天性夜盲:先天遗传性眼病影响视紫红质的合成功能导致夜盲,常常儿童期发病,并且随年龄加重,伴有家族史。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杆状细胞发育不良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夜盲属“高风内障”范畴,最早的记载是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因为暗适应差,暗处不能辨别物体的情况与鸟雀、家禽入暮后不能见物的情况相似故书中称之为“雀目”,在古代文献中多称为也有称为“雀盲”、“鸡盲”、“雀目内障”、“雀目昏睛”、“鸡蒙眼”、“阴风障”等病名。
 
自古以来各方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均有阐述,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虚;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致,故多从脾肝肾论治,治疗多从先天不足、肝肾亏损或脾肾阳虚入手,取得了一定疗效。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其他治疗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下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论治
夜盲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5个证型:
肝肾阴虚型:方用明目地黄丸加减,适用于伴有眼干、头晕目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胁隐痛,女子月经量少、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阳不足型:方用右归丸加减,适用于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白,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脾气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适用于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浮肿等。
肝虚血少型:方用补血养肝明目汤,适用于伴有面色不华,易怒烦躁,指甲淡白舌质淡,脉弦细,疲倦无力等。
脉络瘀阻型: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适用于伴有眼珠涨闷痛,舌黯,有瘀斑,脉滞涩。

二、针灸治疗
睛明、上睛明、球后、风池穴为主穴,平补平泄,延缓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展。另外,四白、承泣、太阳、丝竹空、鱼腰、攒竹、瞳子髎、养老、光明、太冲、太溪、肝俞、肾俞也是针灸治疗常用穴位。
 
三、中西医综合治疗
中药、针灸、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剂,维生素类、深海鱼油、复方血栓通等联合治疗对视力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四、其他传统治疗
古代医家除用药内服以外,还提到一些其他治疗方法,如罗天益提出灸手大拇指甲后一寸内侧横纹头肉白际处,可以治疗夜盲。外治类以猪肝膏:荆芥、乌头、大黄、细辛,贴在太阳穴上治小儿雀目。
总结:
1、防治夜盲症并不难,首先要科学安排饮食,特别对婴儿和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提倡食品多样化,除主食外,副食方面包括鱼、肉、蛋、豆类、乳品和动物内脏以及新鲜蔬菜之类都应该有,并且多吃一些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品。
2、出现夜盲或者症状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完善各项检查,排除眼部其他疾病,遵照医嘱进行治疗,早期易治,晚期难治。
3、夜盲患者在夜间应减少出门或在陪同下出行,避免出现意外,在白天也应减少用眼,避免强光刺激保护眼睛。
4、中医治疗夜盲已有几千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根据文献报道,各种治疗方式均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及时治疗,效果更佳。另外,针对西医束手无策的先天性夜盲中医治疗后视力视野都有一定的改善,为患者开拓了一条光明之路。
Tag标签: 夜盲症(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