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风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气”学说在中风病的应用 生理病理观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12-31
《四圣心源》“中气”学说及其在中风病的应用

《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以下简称黄 氏) 所著, 乃其巅峰之作, 主要记载了其 “天人合一, 一气周流” 的学术思想。 黄氏精研《黄帝内经》 《难 经》 《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 精通阴阳五行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 对脏腑生理病理观颇有建树。 其治病 理必《黄帝内经》 、 法必张仲景。 本文基于《四圣心 源》 , 初探黄氏 “中气” 学说及其在中风病的应用。

“中气”学说——生理观

1. 中气是天地人阴阳之根本 黄氏秉承 “阴阳 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 本始, 神明之府” 理论 [1] , 认为中气为天地人阴阳之 根本。 《四圣心源·天人解·阴阳变化》 [2] 曰: “阴阳 未判, 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 则有清浊, 清则浮升, 浊 则沉降, 自然之性也……清浊之间, 是谓中气……分 而言之, 则曰阴阳, 合而言之, 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 黄氏尤其重视中气在五行的重要地位, 认为中气 (即土) 为五行之根本, 五行相生相克皆起源于土, 如《四圣心源·天人解· 五行生克》 [2] 记载: “土为四 象之母, 实生四象, 曰火生土者, 以其寄宫在六月火 令之后, 六月湿盛, 湿为土气也……湿者, 水火之中 气, 土寄位于西南, 南热而西凉, 故曰火生土, 土生 金也” 。

2. 中气是五脏六腑气血之本源 黄氏认为, 中 气为人体五脏六腑气血化生之源泉。 黄氏在《四圣 心源·天人解·脏腑生成》 [2] 中言: “祖气之内, 含抱 阴阳, 阴阳之间, 是谓中气, 中者, 土也。 土分戊己, 中气左旋, 则为己土, 中气右转, 则为戊土, 戊土为 胃, 己土为脾。 己土上行, 阴升而化阳, 阳升于左, 则 为肝, 升于上, 则为心。 戊土下行, 阳降而化阴, 阴降 于右, 则为肺, 降于下, 则为肾” 。 《四圣心源·劳伤 解·气血》 [2] 亦记载: “气统于肺, 血藏于肝, 而总化 于中气……精血神气, 实一物也, 悉由于中气之变化 耳” 。 以上黄氏详细阐述了中气是脏腑始生之本, 是 气血津液生化之源。

3. 中气是人体气机正常之枢要 黄氏秉承 “升 降出入, 无器不有” 理论 [1] , 视人为一 “器” , 认为人体 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取决于中气之枢轴运动, 以升降 为机, 以出入为用。 《四圣心源 ·劳伤解· 中气》 [2] 曰: “脾为己土, 以太阴而主升, 胃为戊土, 以阳明而主 降, 升降之权, 则在阴阳之交, 是谓中气” , 中气为气 机升降出入之根本。 《四圣心源·劳伤解·阴阳》 [2] 记 载: “中气升降, 是生阴阳, 阴阳二气, 上下回周…… 清气之左升……权在己土, 浊阴之右降……权在戊 土。 戊己升降, 全凭中气” , 阐明中气是脾胃升降之 枢要。 《四圣心源 ·天人解·阴阳变化》 [2] 则提出: “中 气者, 阴阳升降之枢轴……枢轴运动, 清气左旋, 升而化火, 浊气右转, 降而化火, 化火则热, 化水则 寒” , 明确指出人体机能正常取决于中气运行正常, 中气升降相应, 则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中气”学说——病理观

1. 中气亏虚是百病之源 黄氏认为, 中气是和济 水火之机, 是升降金木之轴, 五脏六腑之病皆与中气 亏虚密不可分。 《四圣心源 ·劳伤解·中气》 [2] 曰: “中 气衰则升降窒, 肾水下寒而精病, 心火上炎而神病, 肝木左郁而血病, 肺金右滞而气病。 神病则惊怯而不 宁, 精病则遗泄而不秘, 血病则凝瘀而不流, 气病则 痞塞而不宣。 四维之病, 悉因于中气” 。

2. 中气衰败是疾病发生的始动病机 基于中气 在生理上的重要地位, 黄氏认为, 中气衰败是疾病发 生的始动病机。 《四圣心源 ·劳伤解·精神》 [2] 曰: “阴 升阳降, 权在中气, 中气衰败, 升降失职, 金水废其 收藏, 木火郁其生长, 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 。 此外, 《四圣心源·劳伤解·阴阳》则指出阴阳亏虚 皆因中气虚衰, 其言: “戊己升降, 全凭中气, 中气一 败, 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 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 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 [2] 。

3. 中气生湿是疾病转变的关键病机 黄氏认 为, 脾气是中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气之湿乃脾气 所化生。 湿为水火之中气, 湿邪是病机转变的关键 因素。 《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 [2] 曰: “胃主降浊, 脾主升清, 湿则中气不运, 升降反作, 清阳下陷, 浊阴 上逆, 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 《四圣心源·六气 解 · 太阴湿土》 则详述了湿邪致病的变化无常, 其曰: “上湿则化火而为热, 下湿则化水而为寒, 然上亦有 湿寒, 下亦有湿热。 湿旺气郁, 津液不行, 火盛者, 熏 蒸而生热痰, 火衰者, 泛滥而生寒饮, 此湿寒之在上者。 湿旺水郁, 膀胱不利, 火衰者, 流溢而为白淫, 火 盛者, 梗涩而为赤浊, 此湿热之在下者” [2] 。 湿邪久 郁可转变为寒邪、 热邪, 也可出现湿热夹杂、 寒湿互 结。 湿邪内积, 阻碍气机, 气机不畅, 中焦运化失司, 痰饮内生, 侵袭脏腑, 导致多种疾病。 中气生湿, 湿 为痰之母, 而百病皆因痰作祟。 因此, 中气充盈与否 是疾病转变的核心因素, 中气生湿是疾病进展恶化 的关键病机。

“中气”学说——治疗观

黄氏认为, 中气是阴阳五行之根本, 是人体脏 腑气血之始源, 是人体气机运行之枢轴, 是疾病发 生发展之核心因素。 因此, 黄氏在临证时尤为重视 中气, 推崇扶阳抑阴, 泻水补火。 《四圣心源·劳伤 解·中气》 [2] 曰: “中气在二土之交, 土生于火而火死 于水, 火盛则土燥, 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 扶阳抑 阴, 使中气轮转, 清浊复位, 却病延年之法, 莫妙于 此矣” 。 《四圣心源·劳伤解·精神》则记载: “培养 中气, 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 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 长, 则精秘而神安矣” [2] , 并创制了黄芽汤, 该方由人 参、 炙甘草、 茯苓、 干姜组成, 方中人参、 干姜以崇阳 补火, 甘草、 茯苓以培土泻水。 心火上炎, 加黄连、 白 芍清心; 肾水下寒, 加附子、 川椒温肾; 肝郁血滞, 加 桂枝、 牡丹皮疏肝; 肺气壅滞, 加陈皮、 杏仁理肺。

“中气”学说在中风病的应用

黄氏认为, 中风病发病的关键病机是中气衰败, 土湿阳衰, 外感风邪。 其在 《四圣心源 ·杂病解下 ·中 风根原》开篇即言: “中风者, 土湿阳衰, 四肢失秉, 而外感风邪者也” [2] 。 并进一步详细阐释中风之症状 皆因中气衰败, 气血不足, 脾胃运化失司, 湿邪内蕴, 气滞血瘀, 痹阻脉络, 蒙蔽清窍所致。 其言: “阳亏土 湿, 中气不达四肢, 四肢经络, 凝涩不运, 卫气阻梗, 则生麻木……土湿木郁, 风动血耗, 筋脉结涩, 故肢 节枯硬……脏腑湿盛, 则化生败浊, 堵塞清道, 神迷 言拙, 顽味不灵也。 人身之气, 愈郁则愈盛, 皮毛被 感, 孔窍不开, 郁其筋节之燥, 故成瘫痪, 郁其心肺 之湿, 故作痴喑” [2] 。 肢体偏瘫、 麻木, 或肢体痉挛, 言语不利或不能等皆是中风病常见症状或后遗症。 此外, 黄氏认为风虽为百病之长, 变化多端, 然风未 尝变, 乃因人而变。 故, 中风发病多因脾肾亏虚, 寒湿 内蕴在先, 八风外袭在后所致。 此为中风病病机的 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在中风病的治疗上, 黄氏主张扶阳补火, 温燥 水土, 并分左右偏估而治。 左半偏估者, 宜桂枝乌苓 汤, 右半偏估者, 宜黄芪姜苓汤; 中下寒, 皆可加干 姜、 附子崇阳补火; 右半偏估病重者, 黄芪、 生姜可 重用至一 二两以温阳补气。 至于中风后肢节挛缩者, 右半偏枯, 用黄芪、 茯苓、 生姜、 附子, 左半偏枯, 用 何首乌、 茯苓、 桂枝、 附子热熨病变关节, 以达散寒 除湿、 和柔筋脉、 温畅经络的功效。 此为黄氏治疗中 风后遗症之首创, 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 黄氏喜用 肉苁蓉, 指出大便结燥者, 法宜阿胶、 肉苁蓉清风润 燥; 结甚者, 重用肉苁蓉滋其枯槁, 而慎用地黄、 天 冬等滋湿伐阳之品。 此外, 黄氏还明确提出一切羌 活、 独活等祛外风之品, 不可乱用于中风者, 惟经脏 病轻, 症见口眼歪斜等, 方可用之, 此法对现代临床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小结

《四圣心源》详细记载了黄氏 “中气” 学说, 集 中体现了其 “天人合一, 一气周流” 的学术思想。 在 生理上, 黄氏认为中气是阴阳之根本、 气血之本源、 气机运动之枢要。 在病理上, 黄氏认为百病皆与中气 相关, 中气衰败、 湿邪内生是疾病发生与转变的关键 病机。 因此, 黄氏在临证时尤为重视中气, 推崇扶阳 抑阴, 泻水补火。 黄氏 “中气” 学说在中风病的应用 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值 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其学术思想。

作者:詹杰 詹乐昌 谭峰
Tag标签: 中风(114)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