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眩晕患者。中医认为眩晕病因病机有几种: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无痰则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相对容易治疗,但是如果伴有严重耳鸣,病机相对复杂,治疗不容易,以某一单方治疗难取效,必须经过加减方能收效。兹举以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女性,55岁,耳鸣头晕半年余,经多方医治,到过省级医院治疗疗效不佳。患者自觉耳朵轰响,耳内闷胀,听力明显减退。眩晕时发,晨起时较轻,活动后加重。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次。舌胖大有齿痕、舌苔薄黄腻、失眠、大便不畅。右脉弦滑,左脉细滑。血压150/90mmHg。
刻见:患者口苦口干、夜晚饮水多、舌苔黄腻、大便不畅、血压高等,提示肝阳上亢;但是活动后眩晕加重、舌胖大有齿痕,提示气血不足,苔黄腻、脉滑,说明有痰热,痰热内扰则失眠,痰浊上犯蒙蔽清窍则耳鸣、耳内闷胀,听力减退。因此治疗需要平肝息风、健脾益气、化痰开窍。处方如下:天麻9g,钩藤(后下)12g,陈皮9g,法半夏12g,茯神15g,白术15g,炙甘草6g,柴胡15g,黄芩15g,党参20g,葛根30g,石菖蒲9g,丹参15g,泽泻20g,川芎9g。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日2次。
本方以天麻钩藤饮、二陈汤、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分别起到平肝息风、健脾化痰、和解少阳的作用,加葛根、石菖蒲,升阳开窍;丹参、川芎,活血理气;泽泻,消痰饮。
7天后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耳鸣眩晕减轻,口不苦,晚上口干减轻,饮水1次即可,睡眠较以前好转,血压140/85mmHg。舌齿痕减少、舌苔变薄、脉弦细滑。效不更方,原方去川芎加远志9g,祛痰安神。
三诊时,诉诸症明显好转。患者希望服用中成药巩固调理一段时间。给予耳聋左慈丸和二陈丸,半个月服用。
本患者半年多方医治无效的耳鸣头晕能够2周显效,可见中医治疗复杂性疾病的优势。(刘立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