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感冒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中医治疗长期低热详解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9-11
热程超过2周以上. 热度在37℃~38℃之间者. 或体温根本不高.而患者 自身总是感到发热者.中 医均称为低热.大多属于 内伤发热范畴.多以内伤 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 机。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 证型。

阴虚低热系五脏津 液精血亏虚.体内阴阳失 调,热盛于内所致.常因 热证日久伤阴或过用温 燥之品而引起。证见午后 发热,手足心热.口燥咽 干,口渴喜饮,或两颧发 热,心悸失眠,神疲体倦。 盗汗自汗。尿赤便干.妇 女可伴月经量少或闭经. 苔少舌质红,或有裂纹, 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常用方选青蒿鳖甲汤、清 骨散。常用药有青蒿、鳖 甲、地骨皮、生地、知母、 秦艽、天冬、当归等。亦可 根据五脏不同而选用不 同方剂。如心阴虚可选天 王补心丹:肝阴虚可选归 芍地黄丸:肺阴虚选用百 合固金汤:肾阴虚选用大 补阴丸、知柏地黄丸:脾 胃阴虚选用沙参麦冬汤、 益胃汤等。

气虚发热多冈过度 劳累,饮食失调.引起肺脾 两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虚血 亏、中气下陷。其病机或为 气虚而虚阳外越.或为气 虚而阴火上冲.或为气虚 卫外不固而营卫失和。订E 见发热。尤其是上午明显 或劳累时加重。晨起头晕. 身体消瘦,倦怠乏力.言语 低微。面色萎黄.汗出恶 风,容易感冒,饮食无味,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体 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 沉细细无力。治宜益气健 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 气汤。常用药有党参、黄 芪、自术、茯苓、升麻、柴 胡、甘草、大枣等。自汗多 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 根等固表止汗;时冷Ⅱlf热、 恶寒恶风者.加桂枝汤调 和营卫;大便稀溏、手足欠 温者,加干姜、肉桂以温建 中阳。

血虚发热久病心 肝血虚。或体虚不能生 血.或各种血症慢性失 血过多,以致营血亏虚。 血属阴.阴衰则阳盛因 而发热。证见热势或高 或低.头晕眼花.身倦乏 力,心悸不宁.面白无 华,唇甲色淡,舌质淡. 脉弱。治宜补血益气。方 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圣愈汤。常用药有当归、 黄芪、生地、白芍、川芎、 炒枣仁、五味子等。发热 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 薇清退虚热:血虚严重 者,酌加枸杞子、制首 乌、阿胶等。

血瘀发热瘀血停积 于体内,使气血不通.营 卫壅遏而引发发热。证见 潮热.下午或夜晚定时发 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 发热。口燥咽干.但欲而不欲咽.肢体或躯干 古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 萎黄或晦暗,皮肤粗糙. 甚至肌肤甲错。妇女可伴 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青 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 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 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 热势较共i可加秦艽、白 薇、丹皮、地骨皮等清热 凉血,丹参、夜交藤、鸡血 藤等也多随症加减。若因 跌打损伤而引起发热.改 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湿郁发热湿邪蕴结 郁而化热所致.虽与外感 内伤之别.但其症状和治 疗大致相同。证见低热缠 绵,午后热甚,难以速退. 胸闷身重.肌肉酸痛.纳 少呕恶.口不渴或渴不欲 饮或饮入即吐.大便糖稀 或黏滞不爽.苔白腻或黄 腻。脉濡而数。治宜宣化 畅中,利湿清热。方用三 仁汤。热重者。用甘露消 毒丹或龙胆泻肝汤。若痰 湿较重者.可改用二陈 汤、温胆汤加减。

气郁发热情志抑郁. 气郁化火,或恼怒过度.肝 火内盛.皆称五志化火。郁 而化火日久.可导致阴虚 以致发热。证见低热或潮 热.热势常随情志变化而 起伏.精神抑郁.烦躁易 怒,胸胁闷胀,头晕耳鸣. 口干而苦,纳食减少.大便 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 数。治宜疏肝解郁.清肝泻 热。方用丹栀逍遥散。气郁 较甚者,加香附、郁金、青 皮;热重者,加地骨皮、白 薇:若病程较长有阴伤表 现者.改用滋水清肝饮加 减.

阳虚发热平素阳气 虚衰.或寒证日久伤阳或 误用过用寒凉.以致肾阳 虚衰,阴寒内盛。或为戴 阳.或为格阳。虚阳外浮而 发热。证见虽发热但欲近 衣,形寒肢冷,四肢不温, 头晕嗜卧,腰膝酸痛。舌质 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 沉细或浮大无力。治宜温 补肾阳。方选肾气丸或右 归丸。有五更泻者配四神 丸。

积滞发热证属饮食 不节,运化失调.积滞内 停,淤久化热。在儿科此症 尤为多见。证见午后热甚, 手足心热.烦躁不安.胃脘 饱闷,恶心欲吐.嗳腐吞 酸,腹痛腹胀,腹泻酸臭. 或夜卧不安.苔黄腻.脉弦 滑或弦数。治宜消食导滞。 方用保和丸、积实导滞丸。 若兼外感者,加柴胡、薄 荷、藿香。

低热是临床一种常见 症状。一般起病缓慢.病 程较长.对原因不明的长 期低热.在诊断上要注意 病史和发病的特点.一般 而言,应重点考虑肝胆疾 患、结核病、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慢性病灶感染 (如中耳炎、慢性扁桃体 炎)、风湿病、血液病、结 缔组织病、泌尿系感染、 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 进等。对此症的治疗,临 床切忌乱用退热剂.更不 可盲目滥用抗生素.否则 不但无益.反而会带来许 多严重不良后果。

中医治疗此症有一定 优势.常会取得意想不到 的良效。笔者就曾在基层 医院治愈多例西医诊断 不明的长期低热患者。在 治疗过程中.首先要重视 辨证之虚实.再辨病情之 轻重。在治疗上针对发热 之病机进行治疗.这是治 疗低热的根本原则。因病 程较长应重视守法守方. 不可任意使用苦寒泻火 之剂.尤其是对气虚发 热、阳虚发热应忌用苦寒 之品。在生活上还要注意 养生保健和及时治疗外 感疾病.在精神上要保持 平和乐观的良好心态.在 饮食上应少吃油腻、辛辣 刺激和煎炸之物.饮食宜 .清淡、易消化.并注意饮 食卫生。此外.重视及时 补充水分.保证充足的睡 眠也很重要。 (孙清廉)
Tag标签: 低热(3)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