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胃病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和胃法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11-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娄莹莹 孟宪鑫 李刚 张金丽 张纨 孙润雪
 
  李佃贵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50多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擅长治疗脾胃病。
 
  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脾胃病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李佃贵运用和胃七法治疗慢性胃病,疗效显著。
 
  化浊解毒和胃法
 
  慢性胃炎临床常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胃中嘈杂、食纳减少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痞满、痞证、胃脘痛等范畴。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对目前人们的生活饮食规律的观察,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内伤、情志不舒,导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和、通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邪内停, 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浊毒内蕴之势。
 
  浊毒内蕴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于浊毒的治疗化浊解毒和胃法要贯穿始终,药用茵陈、黄连、苦参、藿香、砂仁等,并随病情轻重加减用药。轻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属中度者用黄药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为癌变者药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虫、蜈蚣、防癌抗癌。经临床验证,采用此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可截断大部分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甚或逆转。
 
  养肝健脾和胃法
 
  本病病程较长,久虚不复,木本克土,乘虚而入,所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养肝,重在养肝之体阴,而用肝之阳,体阴与用阳之间存在着既对立相反,又互根互用、密切联系的关系。在生理上,肝藏血,血养肝,肝血充足,肝体得阴血之柔养,而后能发挥疏泄气血、调畅气机之用;肝疏泄,血归肝,疏泄正常,则血行畅达,藏血充足,而后能发挥充筋、养目,滋养脏腑的阴柔之性。由上述可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肝脏的特点都是以阴柔为主。肝血充足,阴柔正常,肝体得养,则肝用正常,肝之疏泄畅达而不亢逆;若肝之阴柔不足,肝之刚用之性必疏泄太过,升散无制,而致种种病证。
 
  和胃,即是通降调和胃气之意。胃为六腑之一,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只有使其保持通降的特性,才能奏受纳腐熟之功。临床多采用百合乌药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应用。百合乌药散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效。当归芍药散是《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妇女妊娠腹痛和腹中各种疼痛的著名方剂,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组成。方中芍药补血和营,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佐以当归、川芎养血调经,行气和血,更配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全方共奏调和肝脾,温通气血,渗利水湿之效。合而用之,脾得健运,肝得柔养,气血通畅,湿化瘀解,则诸症自愈。两方合用,正合养肝健脾和胃大法,临床上只需辨证为肝脾不调,肝郁血虚、脾虚湿困,引起的疼痛、胀满皆可用之,肝气条达,脾气升清,胃气通降,诸症自消。
 
  疏肝理气和胃法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凡郁皆在中焦”,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首先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肝气犯胃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机不畅,则胃脘胁肋胀满、疼痛;气郁化火,胃失和降,则暧气吞酸,呃逆呕吐;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烦躁易怒。疏肝理气和胃法适用于脘胁胀满、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甚则急躁易怒、头眩或上腹痞满、暖气、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大便塘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者。临床常用枳术散加川厚朴、姜黄。辨证加用能升降诸气的三焦气分药广木香;功善行气宽胸之瓜萎、薤白;畅达中焦之槟榔、莱菔子;行气散结之荔枝核、乌药。如此三焦气治,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病易恢复。若气郁化火,以口干、口苦为主要表现者,取龙胆泻肝汤之意,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以大便秘结不通为主要表现者,少加入芦荟泻下清肝。
 
  降逆止呕和胃法
 
  在脾胃病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肝气郁滞,乘脾犯胃,脾胃升降运动失常,脾胃纳运失职,气不能上下,而引起脘腹胀满疼痛、肠鸣腹胀、呕逆嗳气、大便失调等病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病机:气滞郁结、气机不畅。具体当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采用降逆止呕和胃法治疗胃气上逆诸症,契合病机。临床常选用香苏散去陈皮加柴胡、青皮组方。香附理气畅中、养血和血;紫苏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中。五味相合,使气机得畅,疏肝安中,痛、胀、嗳、吐等自愈。如肝气不舒甚者可加郁金、佛手等;偏火热者加黄连、栀子;伴有反酸明显者,加左金丸、煅瓦楞子等;食积者加焦神曲、麦芽、炒莱菔子等;呕吐者加半夏、降香等;伴阴虚者加石斛、玉竹、麦冬等;偏血瘀者加延胡索、丹参、三七等。
 
  活血化瘀和胃法
 
  临证中,胃病患者兼有血瘀证候甚多,表现为胃脘刺痛或钝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为时持久,入夜尤甚,心下痞满,面色晦暗,或口干不欲饮,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涩。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多气多血,如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生冷、饮酒过度等、情志不畅、劳逸不当等因素都可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胃气不和,气滞日久,则血脉不利,血瘀则生,正如前人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若气郁化火,灼伤血络,阳络内损,血溢于外,出血之后,余血留滞,同样形成瘀血。瘀血若滞留不祛,使气机更加不畅,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血瘀内留,也必然使脾胃运化功能受碍。治疗当以活血化瘀和胃。常选用失笑散加延胡索、白芷、蒲公英组合而成。若兼饮食停滞,吞酸吐腐,加神曲、莱菔子以消食化滞。兼气机结滞甚者加枳实、厚朴、广木香,开结散滞。
 
  清热养心和胃法
 
  胃属阳土,胃病易于化热化火,即阳道实;或初为湿盛,湿盛则浊聚,久郁化热,湿浊化热蕴毒,故毒由温热转化而来,亦可由湿浊演变而生,即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毒寓于热,热由毒生,变由毒起。热毒郁于胃脘,则胃中热,甚则疼痛。热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急躁易怒等。治疗当以清热养心和胃。清热药常用生石膏、黄连、桅子等,养心药物常选用石菖蒲、郁金、炒枣仁等。若心热烦甚者,加豆豉以清热除烦;伴有明显反酸,喜加用瓦楞粉、乌贼骨清胃制酸。湿重者选加砂仁、紫豆蔻、藿香、佩兰、荷叶、茵陈、滑石等化湿药;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炒枣仁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通腑下气和胃法
 
  《内经》提到脏宜藏而不宜泻,腑宜通而不宜滞,胃以通为用,根据“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的原则,临床上采用通腑下气和胃法治疗胃肠积热,腑气不通,胃气上逆之证。凡是见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渴气粗,舌质红,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者,均可选用本法治疗。方用姜黄散与小承气汤加减,可通过通腑泄浊将浊毒排出体外。(娄莹莹 孟宪鑫 李刚 张金丽 张纨 孙润雪 河北省中医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