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栏目 > 乳癌专题 > 文献资料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中华肿瘤杂志 1999年第6期第21卷 简报

作者:林勤 王丽琛 王孝锌 王淑真

单位:361003 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

  为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与诊断标准,现对1991年1月~1998年7月我院收治的10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10例均为女性,首发癌时发病年龄34~75岁,中位年龄46.5岁。绝经前7例。双侧乳腺发病平均间隔时间3.14年。其中同步双侧乳腺癌2例,间隔时间5年内(包括5年)7例,间隔时间10年1例。病期:2例同步双侧乳腺癌双侧均为Ⅰ期。8例异步双侧乳腺癌的首发癌中,Ⅰ期2例,Ⅱa期3例,Ⅱb期2例,Ⅲb期1例。对侧癌中,Ⅰ期2例,Ⅱa期3例,Ⅱb期2例,Ⅲb期1例(非与首发癌相对应)。临床处理均按单一侧乳腺癌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10例中有7例病理类型不同,3例病理类型一致。10例均获随访,至1998年10月均存活,其中5年以上者3例。

  讨论 乳腺是成对器官,受同样致癌因素的影响,容易各自发生乳腺癌。但乳腺癌可经淋巴管扩散或经血行转移至对侧乳腺,因此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首先要确定第二侧乳腺癌是否为原发。根据Robbing等提出的标准加之其后许多文献的补充完善,可根据病理类型、细胞核分化程度、病灶部位附近组织的改变及临床表现来进行鉴别。若两侧乳腺癌病理类型不同,或一侧为侵袭性而另一侧为非侵袭性时,均可认为双侧均为原发癌。若两侧病理类型相同,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也应考虑双侧均为原发癌:(1)两侧均为原位癌或早期癌,无淋巴结转移;(2)第二侧病灶核分化程度比第一侧高,邻近组织有明显导管上皮增生表现;(3)病灶位于外上象限实质中而非中线附近;(4)第一侧乳腺癌无局部、区域性或全身性扩散,或治疗后2年才出现另一侧乳腺癌。本组7例病理类型不同,3例病理类型一致,其中1例两侧分类均为T1N0M0,2例分别在一侧乳腺癌治疗后4年和5年才发现第二侧乳癌,临床上首发侧无复发、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征象。

  双侧乳腺癌有同步双侧乳腺癌和异步双侧乳腺癌,其发病率国外报道分别为4.5%~12.5%和12%~21%,国内报道的发病率较低。其差别可能与乳腺癌总体发病率、对侧乳腺是否行随 机活检、活检组织的范围、病理检查细致的程度、随访时间长短、患者生存期长短、发病率计算方法、病理诊断标准等有关。随着乳腺癌诊断水平的提高及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随访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高危群:(1)50岁以下,体质健康,患早期乳腺癌(0~1期)非侵袭性癌或特殊类型乳腺癌者;(2)家族中有乳腺癌史,尤其是双侧性和绝经期前者;(3)第一侧为多中心性癌者。其中以一侧乳腺患过癌为最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注意随访,注意对对侧乳房的监测。有报道提出,双侧乳腺癌中p53基因突变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p53基因突变可能作为预测对侧乳腺癌的一种方法,但目前尚在研究中。Coradini 等通过分析399例患者首发乳腺癌时和对侧癌时具有类似的甾类化合物受体水平,支持对侧癌的发生具有和首发癌一样的易感性环境的假说。提醒我们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与转移性乳腺癌不同,并非为晚期状态,临床处理与单一侧乳腺癌一致。第二侧的治疗效果与第一侧相似,预后同样取决于病期及其生物学行为。因此临床应给予积极治疗。

(收稿:1999-04-13  修回:1999-06-02)


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 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下一编: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研究
焦点新闻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间歇性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附1
·树突状细胞与髓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高三尖杉酯碱的临床药物动力学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化疗中
·抗凋亡基因bcl-x<sub>L</sub>与白血病细胞耐药的相关
·Flt3基因在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早期病死高危因素及高白细胞髓性白血
·反义bcl-2基因转染对单核白血病细胞存活及化疗耐受能
温馨提示:如果您怀疑自己有某种健康问题,可到健康社区交流咨询或尽快去医院就医治疗。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