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例大肠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肿瘤 1999年第4期第19卷 短篇报道
作者:胡炳钿 张建中
单位: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慈溪 315300)
近年来,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我院1988年5月~1998年12月,共行纤维结肠镜检查2623例,经病理确诊大肠癌165例,检出率6.29%,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65例大肠癌中男112例,女53例,男女比2.11:1。年龄27~75岁,平均58.2岁,其中35岁以下12例(7.27%)。36~59岁57例(34.55%),60岁以上96例(58.18%)。病程3个月~2.5年,平均为5.7个月。临床表现:血便73例(44.24%),腹泻13例(7.87%),粘液血便27例(16.36%),大便习惯改变5例(3.03%),腹痛、腹胀29例(17.57%),肛门坠胀感8例(4.85%),贫血4例(2.42%),腹部肿块6例(3.63%)。
1.内镜检查 大肠癌可发生于大肠各个肠段,尤以直肠、乙结肠为多。本组直肠92例(55.75%),其中47例发生在距肛门4 cm~10 cm;乙结肠47例(28.48%);降结肠11例(6.67%);横结肠7例(4.24%);升结肠5例(3.03%);盲肠3例(1.82%)。
2.内镜下分型 按Borrmann分型:肿块型89例(53.93%),溃疡型52例(31.51%),浸润溃疡型18例(10.9%),弥漫浸润型6例(3.63%)。
3.病理分型 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130例(78.79%),低分化腺癌13例(7.87%),粘液腺癌3例(1.82%),印戒细胞癌5例(3.03%),绒毛状腺瘤癌变14例(8.48%)。
二、讨论 大肠癌占大肠恶性肿瘤的97%,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组多数以单纯血便为主,其次腹痛、粘液血便、腹泻等。血便并非大肠癌的特异表现,可见于肠炎、痢疾、痔疮等多种结、直肠病变,因此,大便带血与血便常被忽视,易造成误诊,影响预后。本组3例反复便血,曾按痔疮治疗数月无效,后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直肠癌。术后病理证实2例为C期,1例D期。
1.重视直肠指诊 我国低位大肠癌多见。本组直、乙结肠癌占55.75%~28.48%,其中直肠中下段处占51.1%(47/92),与国内报道大肠癌中直、乙结肠癌48.4%~63.2%[1]相符。因此,对有大便习惯改变,血便等现象时,都应及时作直肠指诊。如未触及肿块,指套染有血迹,应行纤维肠镜或钡灌肠检查,以免遗漏高位大肠癌。
2.重视结肠息肉治疗 大肠癌的发生过程包括上皮增生→腺瘤→癌变[2]。本组60岁以上96例大肠癌中腺瘤癌变占11.45%(11/96),因此,发现肠道息肉及时摘除是减少癌变机会和提高大肠癌早期检出率的主要手段。
3.重视结肠镜检查 本组患者受检时,多数已有较明显症状,故检出癌肿多为进展期癌。大肠癌早期症状轻微且缺乏特异性,往往由结肠镜与病理发现。为提高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作者认为年龄40岁以上近期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过去有息肉者,家族中有患结肠癌及家族性息肉病史者,均应进行结肠镜检查或钡灌肠检查。
第一作者简介 胡炳细,男,大专,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宋育林,谢惠君,朱志莉.230例大肠癌内镜诊断及病理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14(3):179.
2 章 平,喻建玲,陈丽菱.老年人大肠息肉270例临床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4):261
(收稿:199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