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线治疗痤疮136例
中国民间疗法 1999年第2期第7卷 耳穴疗法
作者:潘 宁
单位:广西桂林市中医医院,541002
痤疮好发于青年人的面部或胸背,笔者自1993年起开始运用耳穴埋线治疗本病13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26例,女性110例;年龄14~42岁,平均26.24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2.7年。其中122例曾用其他疗法,效果不佳。
治疗方法
取耳穴肺、大肠、胃、内分泌、肾上腺。
将医用羊肠线剪成0.5cm长,浸于75%酒精中备用。患者侧卧位。选取距穴区中心约7~8mm处作为进针点。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2%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取9号腰椎穿刺针(针芯前端磨平),拔出部分针芯,镊取一段羊肠线,放入穿刺针针管的前端。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廓,以暴露和绷紧进针部位的皮肤;右手拇、食二指用酒精棉球挟持穿刺针针身,由进针点进针,沿皮下刺抵穴区。边退针管,边推针芯,将羊肠线埋入穴区的皮下后出针。压迫针孔片刻并常规消毒。双侧穴位交替使用,每月1次,最多治疗4次。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痊愈:痤疮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痤疮基本消失,偶有少量痤疮复出;好转:痤疮减少;无效:痤疮无改善。
本组经治疗痊愈59例,显效39例,好转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7.06%;平均治疗2.18次。
典型病例
梁某,女,30岁,1993年6月3日初诊。面部反复起红疹2年,进食辣、油炸食品及经期前1周明显,大便秘结。曾行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诊见病损主要在额部及两颊,潮红,密集,部分为脓疹及结节,面部油脂多,舌苔薄黄,左脉细数。诊为痤疮(肺经风热)。取右侧耳穴,按上法治疗,3天后面部丘疹开始消退,呈褐色,未再出新疹;1个月后面部丘疹全部消失而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体会
痤疮属祖国医学“酒刺”、“肺风粉刺”范畴,每发于面鼻。肺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选肺、大肠穴;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循行颜面,故取胃穴。三穴合用,清泻肺胃,通肠腑而愈痤疮。内分泌、肾上腺两穴则是按现代医学观点选用。《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埋线疗法利用羊肠线长时间埋藏于穴位之中,始终保持对穴位、经络的持续刺激,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本疗法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从而抑制过于旺盛的皮脂腺分泌,达到根治痤疮的目的。
耳部容易感染,引起软骨膜炎,故必须严格消毒,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术后1天内勿使创口浸水;埋线后数天局部可有轻微的瘙痒、异物感,应避免触摸及搔抓。治疗期间应注意面部卫生,少食肥甘、辛辣之品,多食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
(收稿日期 199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