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多巴酚丁胺试验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年第16卷第1期
秦淑玲 高伯山 陈步星 梁铁军
摘 要 目的 为了证实多巴酚丁胺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临床104例患者进入本试验。方法 多巴酚丁胺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分级经静脉滴入,待达到预定最大剂量后,静脉推注99mTc-MIBI740MBq,维持多巴酚丁胺液2分钟,60分钟后行心肌断层显像,隔日以同等条件再次行静态心肌断层显像。结果 36例非心肌梗塞阳性34例,敏感性94.4%,48例心肌梗塞45例阳性,敏感性93.8%。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86.8%,95.8%和100%。检出RCA,LAD,LCX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1.7%和75.8%,86.8%和81.6%,70%和81.6%。介入性治疗3~6个月内。多巴酚丁胺-ECT的116个室壁节段异常中,心肌缺血消失和改善79个节段,总有效率68.1%。32个节段心肌梗塞,术后43.8%的室壁节段缺血消失或改善。84个节段ECT呈心梗伴缺血或单纯缺血,术后77.4%的异常室壁节段缺血得到改善。心肌有明显缺血者疗效明显高于心梗者(P<0.01)。结论 多巴酚丁胺-ECT对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与潘生丁和运动-ECT一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 心肌断层显像 冠心病
运动核素心肌断层显像是一种最常用的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方法。对于一些不适合运动的患者,则可用多巴酚丁胺试验代替之。多巴酚丁胺主要是通过兴奋心肌β1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增加,从而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采用分级输入药物产生类似运动试验的生理反应。从理论上讲此法更接近于运动试验。故我们用多巴酚丁胺试验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进行了研究,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自1994年4月至1995年10月,因可疑冠心病或心肌梗塞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04例进入本试验,其中男8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6~73)岁。心肌梗塞48例。
1.1 试验方法
(1)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肌试验:研究对象均未限制临床用药,患者平卧10分钟后,多巴酚丁胺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分级静脉滴入。由5μg/kg。min并直达到预定最大剂量40μg/kg。min或不能耐受时为止。用药前,每级剂量和终止给药后5分钟,分别记录心率、血压及12导联心电图。提前终止给药标准:①心绞痛;②明显的心律失常;③收缩压/舒张压大于或等于200/110mmHg或收缩压下降大于或等于20mmHg;④心电图缺血型ST段下降大于或等于2mm;⑤其它不能耐受的副反应。
(2)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于多巴酚丁胺达到预定最大剂量时,从另外一静脉推注99mTc-MIBI740MBq (20mCi),静脉多巴酚丁胺维持2分钟滴注,60分钟后行心肌断层显像。应用法国的Sopha机器DS7型采集影像,每6度采集一帧,共32帧25秒/帧。利用机器内在的程序进行短轴、水平长轴和垂直长轴三方位图像的重建。隔日于静息状态下静脉推注等量的99mTc-MIBI在同等的条件下再次行心肌断层显像,诊断标准同运动心肌试验。
(3)介入性治疗手术前后结果观察: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病变血管后分别行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及静息状态下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二周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3~6个月后再分别行上述检查。
1.2 判定标准 99mTc-MIBI心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阳性标准是在负荷心肌断层影像上连续二层并在两个不同方位的相对应节段上出现可逆性缺损。
(1)缺血消失: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的原心肌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区消失,呈现正常图像。
(2)缺血改善:原心肌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区程度/或范围缩小。
(3)无变化或恶化:原心肌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区无改变或程度/范围扩大。
2 结果
2.1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 84例冠心病,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阳性79例,其中36例非心肌梗塞阳性34例(敏感性94.4%。2例阴性,均为病变血管狭窄50%~60%)。48例心肌梗塞45例阳性(敏感性93.8%)。正常20例(已经冠脉造影证实)中阳性3例,均为较小面积的缺血改变。在应用多巴酚丁胺的过程中,有些患者出现胸痛,心律失常,头晕,全身麻木,发冷等副作用,但用药后休息数分钟,不需任何处理,可自行缓解。
2.2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的敏感性 分别为86.8%(33/38),95.8%(23/24),和100%(22/22)。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双支和三支病变的病人,在ECT诊断中总是以能检出心肌缺血改变即阳性为标准。若以病变血管与所支配的相应心肌完全相符的病变表现为标准,其敏感性双支病变为70.8%,三支为40.9%,敏感性明显低于前一种标准。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受累血管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RCA91.7%(44/48)和75.8(94/124);LAD 86.8%(59/68)和81.6%(84/103);LCX70%(26/37)和81.6%(111/136)。
2.3 冠状动脉造影 104例患者中,冠心病84例,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24例,三支病变22例。多支病变(2支以上)占54.8%,受累血管LAD68支,LCX 37支,RCA 48支,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0例。
2.4 冠心病介入性治疗前后结果 3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介入性治疗,其中心肌梗塞22例,单纯经皮腔内冠脉成型术(PTCA)15例,PTCA加支架(冠脉内支架术)15例,PTCA加准分子激光术1例,PTCA加准分子激光术加冠脉内支架术1例。全部病例介入性治疗后血管狭窄均小于50%。无严重的并发症。
介入性治疗3~6个月内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异常灌注室壁节段是以心脏三支血管所支配的相应室壁来划分的,分为前壁,侧壁,间壁,下壁和后壁5个节段。改善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异常室壁节段变化
术 前 |
术 后 |
|
节段数 |
病变消失(%) |
病变改善(%) |
无变化或恶化 |
固定性缺损区 |
32 |
3(9.4) |
11(34.4) |
18(5.6) |
部分充填区 |
32 |
13(40.6) |
17(53.1) |
2(6.3) |
可逆性缺损区 |
52 |
31(59.6) |
4(7.7) |
17(32) |
合 计 |
116 |
47(40.5) |
32(27.6) |
37(31.9) |
注:P<0.01(治疗前后比较) 本组资料表明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116个异常室壁节段中,术后随访3~6个月,心肌缺血消失占40.5%(47/116),缺血改善27.6%(32/116),无变化或恶化占31.9%,总有效率68.1%。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有显著意义(P<0.01)。术前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32个室壁节段呈固定性缺损表现,术后43.8%室壁节段缺损区消失或改善,而术前84个节段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呈现部分充填区或可逆行缺损区,术后有77.4%异常室壁节段缺血消失或改善,心肌有明显缺血者疗效明显高于心梗者(P<0.01)。
3 讨论
3.1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本组研究表明,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94%,特异性85%,与大多数学者报导的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和潘生丁负荷试验的敏感性(87%~98%)及特异性(83%~93%)相符。
3.2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血管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本组研究对单支,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86.8%,95.8%和100%,与林景辉等报导的运动心肌显像的86.7%,92.3%和100%和蒋茂松等报导的潘生丁心肌显像的80%,89%和100%很相符。因此可以说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随着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我们也观察到多支病变组(二支以上)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查出病变血管的敏感性双支70.8%,三支40.9%,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的86.8%。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是只要查出一个以上心肌节段有灌注异常,其诊断即成立。因此由于多支病变组受累血管多,检出冠心病的阳性率就高。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检出多支血管病变的能力较低,主要是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在负荷试验中,狭窄较重的血管出现供血区缺血,而狭窄较轻的血管供血区不一定出现缺血表现,故该区病变血管不易检出。
3.3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病变血管的定位诊断 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病变血管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RCA91.7%,LAD 86.8%,LCX 70%,特异性LCX 81.6%,LAD 81.6%,RCA 75.8%。与Noharal于1984年报导的RCA96%,LAD 88%,和LCX 78%的敏感性结果相符。稍高于蒋茂松报导的潘生丁试验RCA81%,与LAD 81%和LCX 66%相符(LCX检出敏感性低,可能由于在显像过程中探头离胸壁较远及LCX分布有关,RCA特异性低可能与膈肌及LCX与RCA重叠等有关)。
3.4 介入治疗前后比较 PTCA和PTCA加支架是治疗冠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对病人损伤小,容易被病人接受。本组冠心病治疗后3~6个月内随访,总的治疗有效率为68.1%。若术前心肌显像有明显缺血者,治疗有效率提高达77.4%。
本组资料还发现术前心肌显像呈心梗表现者,术后有43.8%的异常室壁节段恢复正常或范围缩小,这些病例我们考虑与“心肌冬眠”有关,这部分心肌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心肌显像呈现固定的缺损,一旦心肌血流恢复正常,心肌显像即可恢复正常。
作者简介:秦淑玲(1949—),女,北京人,于197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北京医科大学),现任北医大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秦淑玲(北医大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34)
高伯山(北医大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北京 100034)
陈步星(北医大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北京 100034)
梁铁军(北医大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北京 100034)
参考文献
[1] 林景辉,等.201Tl-心肌断层显像及极坐标靶心图显示.中华核医学杂志,1989,9(3):132.
[2] 蒋茂松,等.201Tl-心肌断层显像潘生丁试验靶心分析冠心病的灵敏度及特异性.中华核医学杂志,1992,12:141.
[3] RYUJI,et al. Stress Scintigraphy Using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J cardial,1984,53:1250-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