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漫话宋代诗词中的熟水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20-07-20
熟水是中国茶文化的衍生品,在两宋时期风靡一时。宋代著名的老年病学家陈直在养生学专著《寿亲养老新书·熟水》中说:“稻叶、谷叶、楮叶、橘叶、樟叶,皆可采。阴干,纸束悬之。用时火炙使香,汤沃幂其口。”当时的熟水品类繁多,饮材丰富,名称不一。宋代诗词吟咏和文献记载中所说的饮、汤、煎、水等,指的都是熟水这种知名度颇高的养生饮品。其与古代的礼仪文化结缘,迎宾用茶,送客用汤,成为当时约定俗成的待客方式。北宋词人晁端礼的《少年游》云:“建溪灵草已先尝。欢意尚难忘。未放笙歌,暂留簪佩,犹有紫芝汤。”就是当时先饮贡茶后饮灵芝熟水的待客习俗的实录。
 
开心暖胃门冬饮:苏东坡的麦门冬熟水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夏季,被贬岭南的苏东坡遇赦北还。因舟车劳顿,到仪真后染疾,病卧白沙东园。大书法家米芾闻知后,多次前往探视这位忘年交,冒着暑热送去麦门冬饮子。苏轼感慨万千,写了《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诗:“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麦门冬为百合科沿阶草或大麦冬的块根,又名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胃、肺经,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功效,可用于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病症。但麦门冬性味甘寒,从中医体质学说角度看,凡脾胃虚寒泄泻、风寒感冒及痰饮湿浊的咳嗽者应忌用。
 
麦门冬熟水有单方和复方两种,典籍中均有记载。南宋学者陈元靓的《事林广记·御宣熟水》载:“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这三种宫廷熟水是单方的以食药皆宜的中药为饮材制成的。唐代医家王焘的《外台秘要》和宋代王怀隐等的《太平圣惠方》中,都有复方的麦门冬饮子,配伍生地、淡竹叶、芦根、葛根等,清热滋阴、润肺解暑的功效兼备。宋代词人、书画家杨无咎在《清平乐·熟水》中说:“开心暖胃。最爱门冬水。欲识味中犹有味。记取东坡诗意。笑看玉笋双传。还思此老亲煎。归去北窗高卧,清风不用论钱。”从陈元靓的记载和杨无咎的词咏来推论,苏轼自煎的应该是单方麦冬熟水。
 
豆蔻连梢煎熟水:李清照的豆蔻熟水
 
南宋易安居士李清照,一首《摊破浣溪沙》词说:“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词中所说的豆蔻熟水,就是用中药豆蔻煎制的。在中药大家族中,以“豆蔻”为名的中药有四种,即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因其均富含挥发油,都具芳香之气,属于芳香化湿类中药,性味辛温而作用于中焦脾胃。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唐代才从越南传入中国,收载于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白豆蔻味辛,性温,有化湿行气、暖胃消滞、温中止呕的作用,多用于湿阻中焦、胸闷腹胀、胃寒腹痛、宿食不消、呃逆呕吐、饮酒过多、舌苔浊腻等症。从词中描述的季节推论,女词人患的是暑湿困脾证,而用白豆蔻或红豆蔻来煎熟水调养。
 
南宋自号觉翁的词人吴文英也有一首《杏花天·咏汤》词,可与李清照的词互为印证:“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悴憔文园病起。”这首词当中所说的“蛮姜豆蔻”指的是红豆蔻。红豆蔻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成熟果实,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坡、旷野或灌木丛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红豆蔻成熟果实呈长球形,中部略细,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其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醒脾解酒之功,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以及饮酒过多所致的呕吐等症。蛮姜,指的是姜科山姜属植物高良姜,常用的是其根状茎,有温胃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高良姜有大小之别,而红豆蔻是大高良姜的果实。中医认为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邪很容易损伤脾之阳气,造成脾运化功能失常,这就是中医临床常说的“湿困脾土”。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而暑邪又常常挟湿,因此,健脾利湿、芳香化湿类的中药饮材泡煎的熟水,是夏季养生代茶饮的上选佳品。
 
霜后明珠颗颗:黄庭坚的余甘子熟水
 
北宋诗人、书画家黄庭坚在《更漏子·余甘汤》词中说:“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凭玉兔,捣香尘。称为席上珍。号余甘,争奈苦。临上马时分付。管回味,却思量。忠言君试尝。”一次家宴要结束了,送客的主人让侍女端来用当时舶来的西域果“庵摩勒”捣制的熟水。诗人品尝后,先苦后甜,回味之余,写下这首词。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的果实,别名庵罗果、油柑子、橄榄子、牛甘果等。其作为药用,首载于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宋代本草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称余甘子“解金石毒,为末做汤点服”。做汤指的就是熟水。余甘子味甘、微涩,性凉,有清热利咽、润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功,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少痰、咽干烦渴、口腔溃疡等症。
 
宋代熟水的饮材中,药用植物的枝叶、花蕾、块根、果实等,均可制成口味各异、功效兼备的大众饮品。是中医汤剂剂型生活化的延伸,更具简便廉验的特质。由此派生出的礼仪、诗词、怡乐的闲情雅趣,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的内涵。另一位进士诗人程珌的《鹧鸪天·汤词》云:“饮罢天厨碧玉觞。仙韵九奏少停章。何人采得扶桑椹,捣就蓝桥碧绀霜。凡骨变,骤清凉。何须仙露与琼浆。”扶桑又称赤槿、佛桑、桑槿等,其花、叶、茎、椹、根都可药用,味甘,性平,无毒,有凉血解毒、利尿消肿、清肺化痰等功效。传说唐代长庆间秀才裴航在蓝桥驿口渴,织麻老妪之女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后两人结婚成仙而去,后人就用蓝田仙窟代指月宫。碧绀霜,指的是用扶桑椹煎制的熟水,呈深青中透红的颜色。饮酒之后喝一杯用扶桑的蒴果捣碎后煎的饮料,色味俱佳,解酲醒神、清凉解渴的功效自在一杯熟水中了。宴饮后用熟水解酒,屡见于宋词中,如南宋词人杨泽民有:“酒病从来屡作,汤药宜谙熟”的词句,其中的汤药指的应是熟水,而非中药汤剂。
 
端助诗情苦:杨无咎的紫苏熟水
 
宋代词人、书画家杨无咎喜作熟水词,《全宋词》中收载了数首。《点绛唇·紫苏熟水》云:“宝勒嘶归,未教佳客轻辞去。姊夫屡鼠。笑听殊方语。清入回肠,端助诗情苦。春风路。梦寻何处。门掩桃花雨。”紫苏熟水曾被列为宫廷第一品牌的饮料而备受推崇。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嫩叶,又称赤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叶及子实皆可入药食用。苏叶散寒解表,苏梗理气宽中,苏子平喘通便,可治疗感冒风寒、发热咳嗽、气喘痰多、胸腹胀满、肠燥便秘等症,可解鱼蟹毒,并有安胎功用。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之。”熟汤,指的就是熟水。明代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熟水类》中记载紫苏熟水的炮制方法:“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候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中。服之能宽胸导滞。”在另一首《点绛唇》中,杨无咎还写了鸡苏熟水:“瓦枕藤床。道人劝饮鸡苏水。清虽无比。何似今宵意。红袖传持,别是般情味。”寓居在瓦枕藤床的寺庙里,住持劝词人饮用清凉解暑的鸡苏熟水纳凉。鸡苏又名龙脑薄荷、水苏。南宋医家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中记载:“鸡苏草名,即水苏。其叶辛香,可以烹鸡,故名。”鸡苏的功用与紫苏、薄荷相近。清代医家汪绂《医林纂要探源》中总结说:“鸡苏功用略似紫苏,而解毒不如;亦略似薄荷,而清凉不及。”但用其煎制熟水,取材方便,芳香可口,是夏季祛暑的养生饮品,民间寺院应用较多。居家宴饮后,道观度夏时,一杯芳香可口的自制饮品,亲情、友情、诗情融于一瓮。宋代逸民的《江城子·秀才落得甚乾忙》中有“吟配十年灯火梦,新米粥,紫苏汤”的句子,说的就是落第秀才饮紫苏汤来疏肝理气,平息心中的郁闷之气。自我解嘲的调侃,读来令人哑然失笑。
 
浓熏沈麝入金瓶:史浩的沉香熟水
 
南宋词人史浩的《南歌子·熟水》云:“藻涧蟾光动,松风蟹眼鸣。浓熏沈麝入金瓶。泻出温温一盏、涤烦膺。爽继云龙饼,香无芝术名。主人襟韵有余清。不向今宵忘了、淡交情。”史浩是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居官多年,史浩当然喝过宫廷御制的沉香熟水。在这首词中,他用“爽继云龙饼,香无芝术名”来称赞浓熏沈麝的沉香熟水可宽胸理气的功效。
 
沉香又名蜜香、耳香、沉水香、栈香、女儿香等,是瑞香科植物沉香树或白木香含树脂的木材。沉香树生长于热带的越南、泰国、印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产于海南的沉香,从宋朝开始就成为朝廷的贡品。沉香按其树脂的含量可分为沉水、筏沉、黄熟等。沉水也叫水沉,是沉香中实质或较中间的部分,膏脂凝结较紧密结实的部分,投水即沉,是名沉水;半浮半沉的叫筏沉;不沉的则称为黄熟香。
 
沉香作为药用,最早收录于南北朝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所编著的《本草经集注》中,称其有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的功效。味辛、苦,性温,有行气止痛、温中降逆、纳气平喘的功用。在宋代士大夫雅致生活的“四艺”中,焚香、点茶(包括熟水),都离不开沉香。沉香不仅是名贵的芳香类的中药,还是宋代流行的养生饮料——熟水的上品饮材。诗人词客们写沉香熟水的诗词比比皆是。杨万里有“衮尽残膏添猛火,熬成熟水趁新汤”的吟咏;程垓有“翠袖且留纤玉,沉香载捧冰垍”的描述;吕本中有“金鼎清泉乍泻,香沉微惜芳薰”的感叹;杨无咎有“冷暖旋投冰碗,荤膻一洗诗肠”的歌颂。这些诗词,都是宋代中医养生文化关于熟水的韵体文献。
 
宋代太医局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录了16种汤方:豆蔻汤、木香汤、桂花汤、破气汤、玉真汤、薄荷汤、紫苏汤、枣汤、二宜汤、厚朴汤、五味汤、仙术汤、杏霜汤、生姜汤、益智汤、茴香汤等。明代养生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熟水类》中,记载了12种常用的熟水配方。其中的豆蔻熟水,由白豆蔻、甘草、石菖蒲三种中药组成。而砂仁熟水,则用砂仁三五颗,甘草一二钱,碾碎入壶中,加滚汤冲泡而成。书中称“其香可食,甚消壅膈,去胸膈郁滞。”清代的熟水称作“代茶饮”,清代医家赵学敏的方剂学著作《串雅内编》中,记有“代茶汤”,有甘露茶、灵芝茶、神曲茶、槐花茶、菊花茶、胖大海茶、荷叶茶、板蓝根茶等单方和银花扁豆代茶饮、安神代茶饮、和胃代茶饮等复方。
 
代茶饮还流行于宫中。清宫医案中记录了慈禧、光绪等诊病用药的医案,也记载了多个“平肝清热理气代茶饮”处方。以甘菊、霜叶、鲜芦根、橘红、炒炽壳等中药,水煎后频服。这些具有明目、消食、化痰、消暑、滋阴等作用的“代茶饮方”,是一种简便廉效的食疗处方,对各种疾病都有治疗和辅助治疗的功效。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解析了8种代茶饮方。御医姚宝生给慈禧太后拟的“清热理气代茶饮方”:甘菊三钱,霜桑叶三钱,橘红一钱五分,鲜芦根二枝切碎,建曲二钱炒,炒枳壳一钱五分,羚羊角五分,炒谷芽三钱,水煎,温服。从此方的药物配伍来看,菊花、桑叶清热明目,橘红、枳壳理气和中,鲜芦根清肺胃之热,羚羊角清肝胆之火。全方清热以头目上焦为主,理气则以脾胃为要。对慈禧太后平素患有眼病和脾胃不和之症,颇为对症。慈禧太后所常用的药茶中,还有三个“清热化湿代茶饮方”,其药物大都由鲜芦根、竹茹、焦山楂、茯苓、桑叶、陈皮等组成。而慈禧太后常饮的“仙药茶”,由种乌龙茶、六安茶和中药泽泻、紫苏叶、石菖蒲、山楂等组成。“清热代茶饮”用20个去核鲜青果,4支切碎的鲜芦根,水煎后代茶频饮,有清热利咽、化痰止咳嗽的功效。“加味焦三仙饮”用焦三仙各六钱,橘红两片,消食导滞、燥湿化痰,是药简效显的食疗方。
 
南宋词人张炎在其《踏莎行·咏汤》中云:“瑶草收香,琪花采汞。冰轮碾处芳尘动。竹炉汤暖火初红,玉纤调罢歌声送。”词中从香草说到花粉,从竹炉写到暖汤,熟水给了炎黄子孙多么雅致的食疗养生情趣。(原所贤)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