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黄帝内经》中精气、阴阳、五行范畴的形成及涵义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9-04-02
任秀玲有关《黄帝内经》中范畴、察观与证验的学术思想探析
 
任秀玲教授从事中医学元科学领域的研究, 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结构、性质特征、发展规律及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科学技术的联系。在国内中医学界, 提出了“中医学是理论医学”、“中国医学是‘现象——状态医学’学科”等一系列原创理论, 开创了国内“中医理论的逻辑体系研究”和“中医理论的概念范畴体系研究”领域。现总结任教授有关《黄帝内经》中的范畴和诊病思维方面的学术思想, 以期与同道共飨。
 
《黄帝内经》中精气、阴阳、五行范畴的形成及涵义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三大基础理论。有关这些理论, 任教授提出:精气、阴阳、五行范畴的形成及涵义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黄帝内经》引进“形名”理论, 运用“以形正名”方法, 在积累医学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了名称、概念的制定[1]。
 
1. 精气
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用“气”来表示“存在”。任教授认为, 《黄帝内经》引进“气”的范畴, 用来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 是流动而细微的运动的存在。如《素问》提出:“气归精……精化为气”、“呼吸精气”“精气夺则虚”等。《黄帝内经》用气的存在和运动, 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等物质现象, 使气成为中医药理论最重要的范畴。
 
同时, 《黄帝内经》把在人体生命运动中, 不能肉眼直观, 但又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 也称做“气”, 如心气、肺气、肝气、肾气、营气、卫气等。一般用“精”或“精气”表示生理物质, 用“邪气”表示病理物质。
 
如果气发生逆乱变化可以导致疾病, 即所谓“邪气”。如《素问·刺志篇》提出:“气实形实, 气虚形虚, 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2. 阴阳
“阴阳”的本意是指于日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 背日为阴。
 
《老子·四十章》言:“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用阴阳来说明万物的构成。这里的阴阳指阴阳之气, 是天地间生成万物的二气。如此引申开来, 阴阳指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即相互对峙的“两端”。阳具有温煦、兴奋、向上的特点, 阴具有滋润、抑制、向下的特点。
 
但是, “阴阳”又是统一于同一整体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这与《易传·系辞》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异曲同工。如肺的宣发和肃降、心火下降与肾水升腾、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肝升肺降等均体现了:阴阳只有统一起来,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而且,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述“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任教授对《黄帝内经》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推理模式[2]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出, 《灵枢·论疾诊尺》提到:“四时之变, 寒暑之胜,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 阳主热, 故寒甚则热, 热甚则寒, 故曰:寒生热, 热生寒, 此阴阳之变也”。人体在生理过程中物质和功能、血和气、功能活动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转换, 病理过程中的表里、寒热、虚实的转化, 均属于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奠定了中医辩证逻辑体系的根基。任教授认为, 这个辩证逻辑体系是一个自觉的辩证思维体系。中医药理论也一直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 保持着理论体系的辩证思维性质。
 
3. 五行
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利用五行把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事物归纳为5种基本类型, 这五类基本的物质要素对立统一, 相互制约。任教授认为, 《黄帝内经》把“五行”范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引入其中。五脏间的内在联系符合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五行的所胜、所不胜关系, 可以揭示五脏病情的轻重、死生期限和疾病的传变规律。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说:“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 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 病乃死……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 气舍于肾, 至肺而死……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因此, 任教授提出, 《黄帝内经》当中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采用的是理论思维和逻辑手段[3]。
 
同时, 《黄帝内经》中中医的整体观念也运用了五行的思维模式, 把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与人体五脏为基础的生理病理结构联系起来, 建立了天人相应的理论结构。所以, “五行”范畴是中医药论整体观念的渊源之一。而且, 五行中任意一行, 都和其它四行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当中还蕴含着辩证思维。
 
除了精气、阴阳、五行这3个重要范畴外, 任教授还同其他学者一起, 提出了中医学的其他重要范畴, 如疫气[4]、命门[5]及常变[6]等。
 
《黄帝内经》的诊病——察观与“证验”
1.察观
任教授认为, 察观是古人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黄帝内经》中就广泛应用了察观的方法。
 
中医四诊即是察观的基本过程, 其依据是“有诸内必形于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察五色, 观五脏有余不足, 六腑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其中“切”“视”“察”“观”, 就体现了察观的具体方法。
 
除四诊外, 中医的察观还包括解剖, 如《灵枢》提到:“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此天之高, 地之广也, 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 皮肉在此, 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 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 府之大小, 谷之多少, 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 十二经之多血少气, 与其少血多气, 与其皆多血气, 与其皆少血气, 皆有大数”。
 
除诊察人体外, 《黄帝内经》记载, 古代医家察观的内容还包括人、天地和社会间的关系。把人放在日月、星辰、地域及社会环境中去观察, 并发现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提到:“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 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 故血易泻, 气易行;天寒日阴, 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 则血气始精, 卫气始行;月郭满, 则血气实, 肌肉坚;月郭空, 则肌肉减, 经络虚, 卫气去, 形独居”, 体现的是“天人相应”。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提到:“故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处, 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 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理、病理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采用察观的方法, 充分利用人的感觉器官, 观察生命运动, 逐渐累积医学经验。通过积累大量的经验事实, 并对经验事实进行梳理、归纳、推理, 使中医学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
 
2.证验
“证验”, 即证据和检验有名参验、符验、效验, 用于检验真知或真理标准问题。任教授认为, 《黄帝内经》广泛应用了证验方法。
 
诊断疾病时,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提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察五色, 观五脏有余不足, 六府强弱, 形之盛衰, 以此参伍, 决死生之分”, 指出四诊合参来诊查患者精明、五色、经络浮沉等情况, 进行综合分析、相互验证, 对五脏有余还是不足、六腑强弱、体质盛衰等作出准确判断。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提出:“上古使僦贷季, 理色脉而通神明, 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 不离其常, 变化相移, 以观其妙, 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 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 脉以应月, 常求其要, 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 以应四时之脉, 此上帝之所贵, 以合于神明也, 所以远死而近生”。指出除了四诊合参来验证, 诊病还要结合四时、五行、日月、八风、六合等因素, 既掌握人体生理现象, 即所谓“常”, 又掌握人体病理现象, 即所谓“变”, 并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7], 同时结合天地日月来综合分析, 以此得到理论的证验, 其诊断才能作到通于“神”。
 
因此, 任教授提出, 《黄帝内经》的“证验”思想, 是中医学真理性的有力保证。
 
小结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任教授认为, 其中精气、阴阳、五行的范畴和涵义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元素, 也奠定了中医辩证逻辑体系的根基;其中察观的方法是古代医家诊病最基本的方法;《黄帝内经》中“证验”思想, 使中医的诊断综合分析, 更加精确, 有力地保证了中医学的真理性。
 
参考文献
[1]任秀玲.“以形正名”形成中医理论概念.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4) :645-647
[2]任秀玲.论中医理论的模式类推方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11) :1735-1738
[3]任秀玲.论中医学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法.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11) :1738-1741
[4]李林.疫气是构建温病学的重要范畴.中医杂志, 2009, 50 (1) :90-91
[5]李林, 任秀玲, 杨景月.命门是构筑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范畴.中医杂志, 2009, 50 (1) :16-17
[6] 杨景月, 任秀玲.论《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的常变范畴.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 (3) :658-660
[7]任秀玲.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 (1) :25-28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郝海霞 师建平 任秀玲 孟倩 李丹阳
Tag标签: 黄帝内经(58)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