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急症用灸证治源远流长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3-17
古代急症灸法特点探析

急症用灸证治源远流长, 古代医家经过大量的临 床实践,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至明清形成了一套比较系 统、 完整的急症灸法理论。但目前灸法大多用于慢性 病的治疗, 临床上还没有把灸法设为常规的急症救治 措施, 然而在古代, 灸法是主要的急症救治措施之一。 古代医家著有大量关于灸法的文献, 这些文献蕴藏的 临床理论相当宏富, 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我们通过 参阅古代文献, 系统地总结了急症灸法的源流、 特点、 常用方法及作用机理, 以期为现代临床急症用灸提供 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1 急症灸法源流

灸法救治急症的运用, 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 经 》 《阴阳十一脉灸经》 , 书中所载咳血、 癫狂、 痫、 癃、 厥、 耳聋等各类急难病症, 且具有良好的疗效, 如“久 ( 灸) 几( 既) 息则病已矣 ” 。《黄帝内经》 奠定了急症 灸法学的理论基础, 强调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 从病 因、 病机、 病候等方面作了深入地阐述和探讨; 张仲景 在 《伤寒杂病论》 中确立的危重虚寒阴证即少阴、 厥阴 阶段出现的急症主张运用灸法急救的理念对后世医家 有深刻的影响; 至晋朝 , 《肘后备急方》 进一步发展了 急症灸法理论, 书中载救治尸厥、 卒死、 霍乱、 中风等 28 种急症的灸方有 102 首, 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 科的 20 多类疾病, 对后世应用灸法治疗急症有很大启 发。

至唐代, 孙思邈也力主急症用灸, 认为“凡百所 苦, 皆须急灸之, 慎勿忍之停滞也” [1 ]516 , 在其著作《备 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中所载灸疗急症如中风、 痈 疽发背、 阴冷肿痛、 惊痫、 温疟等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 种达 20 余种, 载灸方 193 首。至宋代, 闻人耆年著第 一部急症灸法专著 《备急灸法》 , 认为灸法治疗急症具 有 “简 ” “廉” 的优点, 并发展了葛洪灸治急症的思想, 提出 “针不易传, 凡卒救人者, 惟灼艾为第一” 的急症 用灸学说, 于 《备急灸法》 中记载了霍乱、 转筋、 卒暴心 痛、 痈疽等 22 种急症灸治法。

南宋著名医家窦材倡导闻人耆年学说, 在其著作 《扁鹊心书》 [2 ]58 中提出 : “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丹药第 二, 附子第三。 ” 把艾灸作为急重病症治疗的首选或重 要方法。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 、 王执中的《针灸资 生经》 等也都记载有急症用灸的内容。至明清时期, 急症针灸学体系基本形成。有记载以来, 我国约有 40 余部灸疗典籍, 仅明清时期就有 21 部, 如《寿世保元》 《万病回春 》 《针灸大成 》 《神灸经纶》 都大量记载有急 症用灸的内容。

通过回顾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 灸法以其效专力 宏、 操作简便的优势得到古代医家的青睐, 在救治急证 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古代急症用灸特点

2. 1 急症用灸常用部位

2. 1. 1 经穴 经穴是古代医家最常用的灸治急症的 部位, 如 《黄帝明堂灸经》 共记载成人灸穴 169 穴, 其 中近 160 穴主治包括卒中风、 卒心痛、 卒狂惊悸等急性 症候 。《太平圣惠方》 是最早记载灸治小儿急症的著 作, 书中记载了 47 首小儿急诊救治的灸方, 其中涉及 经穴 39 个。在经穴的使用中, 又以特定穴为主, 如 《采艾编》 在约 160 个灸穴中, 有约 100 个为特定穴, 认为特定穴有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祛风通络等多种功 效, 较之非特定穴有明显的优势。在特定穴中, 又以五 输穴应用最多, 如 《医学入门》 [3 ]245 中, 应用井穴治疗急 证 : “一切急魇暴绝, 灸足两大趾内、 去甲如韭叶 。 ” 《难 经·六十八难》 [4 ] 也强调用五输穴治疗急证, 如 : “井 主心下满, 荥主身热, 输主体重节痛, 经主喘咳寒热, 合 主逆气而泄。 ”

2. 1. 2 经外奇穴 在施灸时, 许多疗效确切的奇穴也 常被用于急症的灸治。如 《备急灸法》 [5 ]78 记载华佗治 疗霍乱时用的肘椎穴 : “余亲以灸法, 灸人甚多, 皆获 奇效 。 ” 《千金要方》 治疗小儿大小便不通 : “灸口两吻 各一壮 ” 。《医宗金鉴》 非常注重用奇穴治疗急症, 书 中记载的 14 个经外奇穴, 多数属治疗急症的经验有效 穴。如治肠风灸十四椎下、 治难产灸右脚小指尖、 治痨 虫病灸腰眼等。

2. 1. 3 所病之处 常用于外科急症及犬蛇咬伤之类 的治疗。如《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九》 [6 ] 中疗诸疮, 曰 : “以盐数合着疮上, 以火炙之, 令热达疮中毕 。 ” 《类 经图翼·卷十一》 [7 ]371 曰 : “痈疽为患, 无非血气壅滞, 留结不行之所致, 凡大结大滞者, 最不易散, 必欲散之, 非藉火力不能速也 。 ” 《针灸大成 》 : “狂犬咬伤人即灸 咬处疮上 ” , “蛇咬伤人, 灸伤处三壮 。 ” 《针灸逢源·卷 五》 [8 ] 载 : “背疽漫肿无头者, 用湿纸贴肿处, 一点先干 处, 乃是肿头, 以法灸之。 ”

2. 2 急症用灸剂量

灸量是影响灸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其中包括艾炷 大小、 壮数多少、 患者感觉及发灸疮。

2. 2. 1 艾炷大小 晋代陈延之、 唐代孙思邈、 王焘、 宋 代庄绰等医家很重视艾炷尺寸, 以此作为把握灸量的 标准, 提出了 “灸不三分, 是谓徒冤” 的理论, 是指艾灸 时, 艾炷底面的直径要有三分大, 才能完全覆盖在腧穴 上, 否则“减此为覆孔穴上, 不中经脉, 火气不能远 达。 ” [9 ] 同时, 陈延之在《小品方》 中提出“江东及岭南 地气温, 风寒少” 的患者 , “当以二分以还, 极一分半 也, 遂人形阔狭耳。婴儿以意作之也。 ” 说明还应根据 地域、 天气、 人体等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灵活掌握艾炷 的尺寸。孙思邈在其著作中详细描述了如“小指大” “小豆大 ” “苍耳子大” 等多种治疗急症的艾炷。如 《千 金翼方·卷二十七》 [10 ] 曰 : “眯目偏风眼㖞通睛耳聋, 针客主人……炷如细竹筋大 ” , “治风翳灸手中指本节 头骨上五壮, 炷如小麦大 ”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三》 治瘰疬欲破灸项上要 “大作艾炷” 。

2. 2. 2 施灸壮数 壮数也是把握急症灸量的重要指 标。晋朝葛洪主张按阳数为基础施灸, 例如葛氏《肘 后备急方》 治疗卒发癫狂, 在阴茎上灸三壮; 治疗霍乱 肢厥, 两足内踝上, 在足内踝尖上三寸( 三阴交) 各灸 七壮。唐代孙思邈提出 “外气务生, 内气务熟” 的灸治 原则, 壮数多、 艾炷大的称为熟灸, 壮数少、 艾炷小的称 生灸, 强调按部位确定灸量 , 《备急千金要方》 提出不 同部位的用灸壮数 : “头面目咽, 灸之最欲生少; 手臂 四肢, 灸之欲须小熟, 亦不宜多; 胸背腹灸之, 尤宜大 熟, 其腰脊欲须少生。 ” 南宋医家窦材和庄绰强调大病 急病宜大灸、 多灸, 窦材曰 : “世俗用灸, 不过三五十 壮, 殊不知去小疾则愈, 驻命根则难。 ” [2 ]60 《扁鹊心书》 中记载了窦氏临证用灸的 48 个病证, 灸量少则一二百 壮, 多则三五百壮。如伤寒急灸命关、 关元各三百壮, 脑疽灸关元三百壮, 中风灸关元五百壮。

2. 2. 3 患者的感觉 这是凭艾灸时患者的感觉确定 灸量的方法, 在外科急症中较常用。晋代《刘涓子鬼 遗方》 [11 ] 在治痈时提出 : “凡灸, 痛者须灸至不痛为候; 不痛者, 须灸至知痛时方妙” 。此学说对后世医家在 治疗外科急症中影响很大, 宋朝医家闻人耆年、 明代薛 己、 陈实功、 清代吴亦鼎、 张介宾等多推崇这种方法。 如闻人耆年在 《备急灸法》 中 [5 ]39 治疗发背时记载 : “起 于背胛间, 初如粟米大, ……先以绿豆大艾炷灸之, 勿 令伤肌肉, 如蒜焦, 更换, 待痛稍可忍, 即渐放炷大, 又 可忍, 便除蒜灸之, 数不拘多少, 但灸至不痛即住。 ” 明 代医家薛己认为, 凡治疗疮小而疮头少者有一重要原 则, 即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为止。 ” 这种用灸 方法的机理, 徐用诚在 《玉机微义·卷十五》 中曰 : “灸 而不痛, 先及其溃, 所以不痛。后及良肉, 所以痛也。 ” 张介宾在 《类经图翼》 [7 ]297 中解释道 , “凡用灸者, 所以 散寒邪, 除阴毒, 开郁破滞, 助气回阳, 火力若到, 功非 浅鲜。 ” 认为只有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 才能 使 “火力达到, 开郁破滞” 。

2. 2. 4 发灸疮 发灸疮对于急症及沉痼之疾有很好 疗效, 许多医家如皇甫谧、 巢元方、 闻人耆年、 龚居中等 把 “灸后发疮” 作为灸量充足的标准 。《医心方》 [12 ] 说 : “灸得脓坏, 风寒乃出, 不坏, 则病不除也 。 ” 《太平 圣惠方》 [13 ] 中载 : “灸炷虽然数足, 得疮发脓坏, 所患即 差; 如不得疮发脓坏, 其疾不愈。 ” 灸后得疮发, 所患即 愈; 不得疮发, 其疾不愈。这个灸治理念得到了许多医 家的认可, 并用之于外科急症得到了很好的疗效。如 《诸病源候论》 [14 ] 中曰 : “若病甚, 则风气冲击于疮, 凡 血与气, 相随而行, 故风乘于气, 而动于血, 血从灸疮处 出, 气盛则血不止, 名为发洪” 。至于发灸疮的道理, 隋代巢元方认为 “灸后发疮” 是驱除病邪的表现。

3 古代急症用灸常用方法

3. 1 直接灸

此法为最早应用于急症的艾灸治疗, 应用也最为 广泛。如闻人耆年在《备急灸法》 载有急性病证约 22 种, 有 21 种采用的是直接灸, 说明此法的重要作用。 多数医家认为直接灸须发灸疮才能达到足够的剂量和 良好的疗效。如宋代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 · 卷 三》 [15 ] 说 : “凡著艾得疮发, 所患即差, 不得疮发, 其疾 不愈” 。清医家李守先的《针灸易学》 [16 ] 中直接强调 “灸疮必发, 去病如把抓” 。说明直接灸火力足、 取效 快, 得到许多医家推崇。

3. 2 隔物灸

晋代葛洪在 《肘后备急方》 首次记载此法, 如用隔 盐灸治疗霍乱 [17 ]27 : “以盐内脐中, 上灸二七壮” , 用隔 面灸治疗毒肿引起的剧痛 [17 ]149 : “一切毒肿, 疼痛不可 忍者, 搜面团肿头如钱大, 满中安椒, 以面子饼盖头上, 灸令彻痛, 即立止。 ” 因隔物灸较直接灸, 灸后不留瘢 痕且疗效好, 更易于被医家和患者接受。后世在此基 础上逐步发展了隔物灸, 如陈言在《三因极一病症方 论·卷十四》 [18 ] 中用隔蒜灸治疗痈疽 : “肿痛, 先以湿 纸复其上, 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 安其送上, 用大艾炷灸其三壮 。 ” 《针灸逢源·厥病篇》 用隔葱灸治疗虚脱 : “有因大吐大泻后, 卒然四肢厥 冷, 不省人事, 名曰脱阳: 俱宜急以葱白紧缚放脐上, 以 艾火灸之, 使热气入腹 。 ” 《幼幼集成·卷一》 [19 ] 中用隔 姜灸治疗神昏 : “久病体虚, 忽然精神溃乱, 人事昏沉 ……其法以生姜切为纸厚薄片, 大如指甲, 贴尾闾穴以 艾绒揉紧如绿豆大, 安姜片上, 用火灸之。 ” 此外还有 用隔椒灸治疗腰背痛、 隔盐灸治疗霍乱、 隔巴豆灸治疗 腹痛等。

3. 3 艾卷灸

明代朱权在《寿域神方·卷三》 首次记载用艾卷 灸治疗阴证 : “以纸实卷艾, 以纸隔之点火, 于隔纸上 用力实按之, 待腹内觉热, 汗出即瘥。 ” 至清代 , 《神农 皇帝真传针灸图》 中首次在艾卷中掺入药物进行施 灸, 命名为 “雷火针” , 之后《太乙神针心法》 书中在雷 火针的基础上, 加减了一些不同的药物, 称为 “太乙神 针 ” 。《本草纲目》 用“雷火针” 治疗顽痹 , 《种福堂公 选良方》 书中用 “百发神针” 治疗痈疽、 发背、 腰痛等急 症。

3. 4 天灸

天灸治疗急症历史悠久, 早在《五十二病方》 记 载 : “蚖……以( 芥) 印其中颠” , 指把芥子泥敷在百会 穴上用以治疗蚖蛇咬伤 。《神农本草经》 [20 ] 用以治疗 痈疽 : “斑蝥, 主恶疮, 以其末和醋, 涂布于痈疽上, 少 顷发泡脓出, 旋即揭出。 ”明朝《普济方》 [21 ] 中亦载: “目赤肿痛, 红眼起星, 生移星草, 捶烂如泥, 贴内关 穴, 少顷发泡, 揭去。 ” 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 [22 ] 载有用天灸治疗哮喘的经典方 : “白芥子一两, 延胡索 一两, 甘遂、 细辛各半两, 麝香半钱, 姜汁调涂” , 现已 被后世医家广泛采用。

4 灸法治疗急症的作用机理

灸法救治急症的机理,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可归纳 为以下几点。

4. 1 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灵枢·禁服》 [23 ]166 曰 : “陷下者, 脉血结于中, 中 有著血, 血寒, 故宜灸之。 ”指虚寒病证, 脉陷下不起 者, 是气虚血滞, 宜用灸法以益气举陷、 温经散寒。张 仲景在 《伤寒论》 中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 病在三阴 宜灸” 的原则, 主张在伤寒邪气入里之少阴、 厥阴阶段 出现手足厥冷、 呕吐、 下利、 汗出、 脉微等阳气衰微、 阴 寒内盛的急重症用灸法治疗。张介宾在 《类经图翼· 卷十一》 [7 ]343 中说 : “凡用灸者, 所以散寒邪, 除阴毒, 开 郁破滞, 助气回阳, 火力若到, 功非浅鲜 。 ” 《景岳全 书》 [24 ] 曰 : “凡用灸法, 必其元阳暴脱及营卫气血不调, 欲收速效, 惟艾火为良。 ” 说明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 气, 举陷固脱的作用, 阳气虚脱出现的大汗淋漓、 四肢 厥冷、 脉微欲绝证可用灸法。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虚 寒证、 寒厥证、 虚脱证, 中气不足, 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 尿、 脱肛、 阴挺、 崩漏、 带下等证。

4. 2 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 [23 ]235 说 : “脉中之血, 凝而留 止, 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 ”灸能使气机通调, 营卫和畅 而疏散瘀结 。《神灸经论》 [25 ] 曰 : “灸者, 温暖经络, 宜 通气血, 使逆者得顺, 滞者得行, 诚前圣之妙用而惠人 于无穷也 。 ” 《类经图翼》 [7 ]379 也指出 “痈疽为患, 无非血 气壅滞, 留结不行之所致, 凡大滞大结者, 最不易散, 心 欲散之, 非藉火力不能速也。 ” 说明艾火的温和热力具 有行气活血、 消瘀散结的作用。故可用于气血凝滞之 疾, 如乳痈初起、 瘰疬、 寒性疖肿未化脓等。

4. 3 散风拔毒

一方面, 灸法可祛时疫及疮疡之毒 , 《备急千金要 方·灸例第六》 [1 ]518 曰 : “大凡人有卒暴得风, 或中时 气, 凡百所苦, 皆须急灸疗 。 ” 《外科正宗·痈疽灸法并 禁灸疮穴》 [26 ] 指出 : “盖艾火拔引热郁毒, 通透疮疡, 使 内毒有路而发 。 ” 《医学纲目》 [27 ] 曰 : “灸法所以畅达, 拔引郁毒, 此从治之义。 ” 另一方面, 灸法可祛蛇虫之 毒, 张介宾在 《类经图翼》 [7 ]385 中说 : “凡蛇蝎蜈蚣咬伤, 痛势极危者, 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 拔散毒气则安。 ” 说明艾灸具有散风拔毒之功效, 可治疗时风疫毒、 疮疡 痈肿、 蛇虫咬伤等急证。

4. 4 泻热开闭

《理淪骈文》 [28 ] 曰 : “若夫热证可以用热者, 一则得 热则行也, 一则以热能引热, 使热外出也, 即从治之法 也 ” 。《医学入门》 [3 ]231 曰 :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 发, 火就燥之义也 。 ” 《红炉点雪·痰火灸法条》 曰 : “热 病得火而解者, 犹暑极反凉, 犹火郁发之之义也。 ” 周 楣声在 《灸赋》 中概括其机理 : “虚热用灸, 元气周流; 实热用灸, 郁热能疗; 表热可灸, 发汗宜谋; 里热可灸, 引导称优。火郁宜发, 同气相求, 开门逐贼, 顺气行 舟。 ” 火性炎上, 施灸以发之, 因势利导, 顺应其性, 引 热外解。

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 灸法是古代主要 的急症救治措施之一, 特别对外科疮疡证有很好的治 疗效果。这些文献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 体会和教训 的融合体, 深入挖掘并归纳整理这些文献, 取其精华, 加以革新, 用之于现代临床, 不断地探索求证, 必将为 现代急症医学和人类的健康再做贡献。

来源: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陈岩 高希言 宫玉梅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