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元宵节走百病的习俗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3-02
传说中“年”是一种会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怪兽,年过好了则灾难自消,好运随之而来。人们千方百计地祈福新年,以期讨个好彩头、逢凶化吉。于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习俗就应运而生了。在这当中,防病祛疾、祈求健康则成为头等大事。自古民间盛行元宵节前后“走百病”,尤以明清为盛,一直延续至今。
 
“走百病”亦称走桥、游百病、遛百病、散百病等,指的是成年妇女在元宵节(或正月十六)之夜成群结队出游,祈求祛除百病、延年益寿、生活安康的文化习俗。明代袁宏道有诗云:“花火每攒骑马客,蜡光先照走桥姬。”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描述的即是元宵节之夜走百病的景象。据专家考证,北京、天津、河北、四川、山东、广东、广西、浙江、福建、陕西、东北地区、云贵、海南、台湾等很多地方的志书中均有“走百病”的记载,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精神融合。
 
“走百病”的时间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充满诗情画意,饱含文化底蕴。此时为新春之际,又逢月圆,夜间出游,亦为赏月雅事。“走百病”最初有着特定的群体,皆为清一色的成年妇女。明代《走百病上城头》有言:“姐妹元宵结伴游。”明代周用《走百病行》有这样的描述:“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后来走百病的人群逐步扩大到男女分别结伴而行,即“士女以类夜行”。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妇女们,一旦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自由出行、放飞身心的时机,是绝对不会轻易错过这个吉日良辰的。
 
“走百病”声势浩大,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来攘往,人们携手连臂,结伴成队出游,蔚为壮观。晚清著名文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管乐之声,远近相间”“家家儿女过桥头”“女伴相邀共走桥”。
 
“走百病”属于重大活动,妇女们自然少不了精心打扮一番,或施粉涂红,或身着节日盛装,足穿绣鞋,但以穿白衣者居多。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云:“元夕节物,妇人……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明代,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夜间服白,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尤强。明代张宿《走百病》有“白绫衫照月光殊,走过桥来百病无”之句。
 
“走百病”大体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线路及地标聚集点,即“桥”与“城墙”。“姐妹牵衣过小桥”“金吾不禁登城头”均为真实写照。人们见桥梁必过,遇城墙则登。有些地方还有过桥数量上的要求,倘若不足,尚需人工搭建,架木为桥。
 
“走百病”,其距离、时间或长或短。古诗有云:“走遍三桥灯已落。”另外,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允许百姓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登临城头走百病。南京城墙始建于元朝,明朝竣工,并多次修葺。其中,元朝时,宫城城墙长度约为3.31千米。明朝时,宫城城墙长度约为9.95千米。此外,清人杨燮有一首描述成都妇女元宵夜遍游城墙的诗:“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群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成都城墙始建于明朝初期,乾隆年间重修,全长约为22.8千米。假如以成人每小时行走四五千米来推算,环绕一遍南京城墙或者在成都城墙一个“走周遭”下来,其用时之长、消耗之大也是相当可观的。
 
中医认为,春乃生发之时,是恢复身体元气的最佳时机。户外健步走作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对于放飞身心、养情益智、通畅经络、舒展筋骨和增强新陈代谢是大有裨益的。“走百病”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实际效果也是不错的。古人屡有诗赞:“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踏穿街头双绣履,胜似医方二钟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上元节夜一宵游,百病消除走未休”。现代人常说“正月十六遛百病,遛了百病不生病”“爬爬城,不腰疼”。
 
“走百病”融散步、踏春、赏月、健身于一体,可谓一举多得。“走百病”是健康之需、利民之举,是民俗,是传统,更是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情怀。(陕西 李金钢)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