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9-30
  “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虚身热者,不可用甘凉,更不可用寒凉,从而开创了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思想为后世治疗此类疾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案一:孔某,女,59岁。2009年11月2日就诊。身热月余,近10天加剧。自述可能因疲劳而致,经中西药治疗未愈。仍每日8时前后体温升高至37.5℃左右,最高可达到37.9℃,至下午5时热退,近来周身无力,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满,稍一活动气短,大便日2~3次,小便夜间2~3次,舌苔薄白,脉缓无力。病机:中气亏虚、阳气外越。治法:甘温除热。处方:黄芪15克,炒白术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太子参15克,当归12克,山药20克,莲子肉20克,砂仁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2克。7剂。水煎服,日1剂。2009年11月10日复诊:服上药后体温正常,各症消除,饮食增加,用补中益气丸2盒继续治疗。
 
  案二:引《诊籍续焰》王玉玲案例。赵某,男,31岁。1978年5月12日初诊。患者系住院病人,持续发热月余不退,体温波动在40~41℃之间。经多次胸透、血象检查,均未见异常,反复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30余天未见效,遂邀中医会诊。症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全身消瘦,大肉尽脱,不思饮食,大便不行,小便短小。舌淡红,少苔,脉浮大无力。证属气阴两伤、浮阳外越所致。治宜先补气养阴以防气脱。仿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20克,党参12克,当归12克,陈皮12克,柴胡12克,白术12克,升麻10克,黄连3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3剂后,体温下降至38℃,能进饮食,精神好转。继服3剂,热退神清,饮食增加。半月后随访,诸症悉减,痊愈出院。
 
  分析:中医治疗高热不可囿于“炎症”而动辄以苦寒清热解毒,应首先详审症候,分辨表里虚实。李东垣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本证主因阴气虚衰不能敛阳,阳气虚浮于外而高热不退。如不及时补气养阴则气阴将脱,故甘温之品,推动阳气,以生阴精,俾阳生阴长,阴平阳秘,病乃得愈。方用补中益气汤扶正祛邪,培补元气,温养精血,升举清阳之气;加黄连虽然苦寒,但少量不但能清热,且能坚阴。立方之意在补气升阳,阳气升发则虚火自降,大热自退。
 
  体会:自李东垣“甘温除大热”以来,后世医家充分认识到此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1.先分清阳虚还是气虚,气虚不包括阳虚,阳虚可包括气虚。气虚者,可出现周身无力,气短少言,困倦少寐,不欲饮食,胃脘胀满,舌质色淡,脉缓无力。阳虚除具备以上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全身畏寒,手足冰凉,舌质胖大,大便稀薄泄泻,小便频数,脉迟或沉迟缓无力。
 
  2.气虚身大热或阳虚身大热,皆可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阳虚身大热者,要分清脾阳虚为主,还是肾阳虚为主。脾阳虚者可加入干姜、吴茱萸。肾阳虚者可加入黑附子、肉桂。
 
  3.气虚身大热,或阳虚身大热者,可出现患者自感身大热,体温并不高,但也有体温升高者,无论是自感身热,或者是体温升高者,皆不像阳盛发热者呈持续性,阳气虚身大热多是呈阶段性的,多以上午为多,多以低热为主。
 
  4.应用补中益气汤时,方中柴胡、升麻用量宜小不宜大。此两药只是起到使药的作用,以助其益气而已。大剂量应用会导致升发过盛,既伤阳又伤阴。
 
  5.“甘温除大热”法的应用不是只有补中益气汤,根据辨证的不同,还可以选用人参归脾汤、十全大补汤、小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6.阳气虚身大热的治疗中,既要注重阳虚、气虚的方面,还要时时注意伤阴、阴虚的方面,因为阳损及阴的情况会时常出现,所以因时辨证十分必要。(王玉生 北京市同仁堂王府井中医院 邱奕霏 北京市弘医堂中医院)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