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先秦儒道“和”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3-14
“和” 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几千 年来 , “和” 思想渗透到中华文明的哲学、 历史、 政治、 伦 理、 宗教、 教育、 文学、 艺术等方方面面, 深刻地影响了 国人的生活。

“和” 字历史极早, 在甲骨文、 金文中屡有出现。 《说文解字》 载, 其古字为“咊” , 释曰 , “和, 相应也。从 口禾声” 。段注曰 : “古唱和字, 不读去声, 户戈切。 ” 《尔雅·释诂》 注 : “谐, 辑, 協, 和也……勰, 燮, 和也。 ” 由上可知 , “和” 本义为音声相应, 后引申出和谐、 和顺、 调和、 燮和等义 。《黄帝内经》 养生理论的建构深受先 秦 “和” 思想的影响, 本文就作为先秦时期道家与儒家 “和” 思想对 《内经》 养生理论建构的影响作一简析。

1 先秦道家对 “和” 的认识

道家以 “道” 为最高准则和理论的逻辑起点, 提出 万物根于 “道 ” 。《道德经·四十二章》 云 : “道生一, 一 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 和。 ” 道生万物后 , “和” 为万物之最佳状态 。《道德经》 还认为 “和” 是天地自然的本然状态, 懂得这一点的人 才是圣明的人 。《道德经·五十五章》 载 : “和曰常, 知 常曰明。 ” 在此基础上 , 《道德经·五十六章》 曰 : “和其 光, 同其尘, 挫其锐, 解其分, 是谓玄同。 ” 此处 , “光” 是 天的代称 , “尘” 是地的代称 , “和其光, 同其尘” 是互 文, 即与天和同、 与地和同, 混言之便是人与天地和同。

《道德经》 认为, 人若能做到与天地和同, 便能实现与“道” 齐同。这是老子 “天人和” 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 为天之道 , “道” 在于万物则体现为“德” , “德” 为 “道” 之外用。庄子认为 , “和” 也是“德” 的本质 属性 。《庄子·缮性》 载 : “夫德, 和也; 道, 理也 。 ” “德 和” , 则与天下和同 。《庄子·徐无鬼》 载 : “抱德炀和, 以顺天下。 ” 老子的“和” 侧重天地与天人关系, 庄子则 将其拓展到了社会人事领域。

与老子相比, 庄子还更注重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形神关系的一些论述。庄子认 为, 对人而言, 形是神的外在基础 , 《庄子·天地》 载:“物成生理, 谓之形。形体保神, 各有仪则。 ” 神是形的 内在主宰 , 《庄子·在宥》 载 : “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 ” 形神关系的协调和谐是生命得以长久的保证 , 《庄子· 天地》 载 : “形全者神全 。 ” 《庄子·在宥》 载 : “神将守 形, 形乃长生。 ”

2 先秦儒家对 “和” 的认识

儒家的 “和” 思想应源自《尚书》 , 《虞书·大禹漠》 曰 : “德惟善政, 政在养民。水、 火、 金、 木、 土、 谷惟修, 正德、 利用、 厚生惟和。 ” 此言为政者须养民, 养民者须 以 “和” 的思想正己之德, 养民之用, 厚民之生 。《虞 书·舜典》 曰 :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 此言 诗乐教化, 以天人相合, 各安其序为目的 。《商书·咸 有一德》 曰 : “其难其慎, 惟和惟一。 ” 此言为政者的治理 理想状态应是和谐、 统一。

在天人观上, 儒家认为“和” 是天人之道。如《易 经·乾卦》 云 :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 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 天而奉天时。 ” 认为作为理想人格的 “大人” , 其德、 识是 与天地自然契合的, 故其行事先于天时而天不违其见, 后于天时则能奉天顺时 ; 《礼记·中庸》 曰 : “道也者, 不 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 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亦 认为理想人格的“君子” , 其德、 知是与“道” 自然契合 的, 故行事皆能合乎 “道” 的规律要求。

在人事观上, 儒家认为“和” 又是社会政治之道。

社会政治之道 “和” 的实现, 从顶层来讲, 需要治理天下 的圣人“以德治国” , 而“和” 是“以德治国” 的最高要 求, 若治国理家都达到了 “和” 的要求, 便是为政者最高 的 “德 ” 。《礼记·昏义》 曰 : “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外和而国治……外内和顺, 国家理治, 此之谓盛德。 ” 从 底层来讲, 还需要民众崇礼尚义, 君臣父子、 长幼兄弟、 男女夫妇各安其位 。《易经·序卦》 载 : “有天地然后有 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错 。 ” 《礼记·冠义》 载 : “凡人之所 以为人者, 礼义也……以正君臣、 亲父子、 和长幼。 ”

3 《内经》 以 “和” 为贵的养生理论

无疑, 先秦道家 “和其光, 同其尘 ” “抱德炀和, 以顺 天下 ” “形体保神, 神将守形” 等思想与儒家“和” 是天 人之道 、 “和” 是社会政治之道等理论深刻影响了同时 代的医家 , 《内经》 养生理论从天与人, 到人与人, 再到 人自身形体与精神, 无不贯穿 “和” 的思想。 3. 1 “人与天地相应” , 天人“和” 的养生思想 天与 人的关系是人生命必须面对的首要的关系 。“人与天 地相应” , 天人“和” 是《内经》 处理这种关系的指导思 想。生命在天人 “和” 中实现养生长寿的目的。

《灵枢·邪客》 中明确提出“人与天地相应也” 。

《灵枢·岁露论》 则曰“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 也 ” 。“人与天地相应” 的认识体现在养生思想上就是 天人 “和” 。首先, 在养生理论原则上 。《素问·六节藏 象论》 曰 :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 ” 《素问·生气通天 论》 指出 : “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 其气九州、 九窍、 五脏、 十二节, 皆通乎天气。其生五, 其气三。数犯此者, 则 邪气伤人, 此寿命之本也 。 ” 《内经》 认为, 自古以来, 人 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就是息息相通的, 而人的寿命 之根本在于顺应天人相应的规律, 天人“和” 。如违反 这个规律, 天人失和, 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人的寿命就 受到影响。其次, 在具体方法上 , 《素问·四气调神大 论》 说 :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 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 所谓“春夏养阳” 者, 谓春 夏二季当 “夜卧早起” , 而且春天应“广步于庭, 被发缓 形, 以使志生” , 以应春气; 夏天应“无厌于日, 使志无 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 以应夏气。所谓“秋冬养 阴” 者, 谓秋天当“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 以 “收敛神气” , “使肺气清” , 与秋气相应; 冬天当“早卧 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 以“去寒就温” , 与冬 气相应。即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 , 春夏应顺其生 长之气而养阳, 秋冬应顺其收藏之气而养阴。除起居 应时之外, 饮食亦应注意五季之次, 调节五脏之养, 如 春养肝, 夏养心, 长夏养脾, 秋养肺, 冬养肾等。总之, 《内经》 认为, 养生应重视人体自身与外部环境的阴阳 平衡, 即天人 “和” 。

3. 2 “从容人事” , 人事“和” 的养生思想 人是社会 性生物, 故人与社会, 或者说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生命必 须面对的第二重要的关系 。“从容人事” , 人事“和” 是 《内经》 处理这种关系的指导思想。生命在人事“和” 中实现养生长寿的目的。

《内经》 认为, 人不仅是自然的人, 同时还是社会的 人, 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素问·疏五过论》 曰 : “圣人之治病也, 必知天地阴阳, 四时经纪; 五藏六 府, 雌雄表里; 刺灸砭石, 毒药所主; 从容人事, 以明经 道; 贵贱贫富, 各异品理; 问年少长, 勇怯之理。 ” 其所谓 “天地阴阳, 四时经纪; 五藏六府, 雌雄表里” 体现了人 的自然属性, 而“贵贱贫富, 各异品理; 问年少长, 勇怯 之理” 则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故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实现人事 “和” 是养生的重要条件 。《灵枢·本神》 言: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 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 。 ”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正是体现了人事 “和” 。人事 “和” , 人与社会, 或者说人与人关系和谐, 则能 “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 。反之, 若不能正确处理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体便会发生种种疾患, 严重者则会 一病不起。如 《素问·疏五过论》 言 : “诊有三常, 必问 贵贱, 封君败伤, 及欲侯王。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 精神 内伤, 身必败亡。始富后贫, 虽不伤邪, 皮焦筋屈, 痿躄 为挛。 ” 故人事“和” 是《内经》 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 支撑。

3. 3 “形与神俱” , 形神“和” 的养生思想 人与自身, 或者说人自身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是人生命必须面对的 第三重要的关系 。《內经》 在“天人和” “人事和” 的认 识基础上提出 “形与神俱” , 认为生命在形神“和” 中实 现养生长寿的目的。故形神“和” 是《内经》 处理人与 自身关系的指导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 云 :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 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 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 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 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 。 ” “恬澹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 守, 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 不倦, 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 任其 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 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 不惧于物, 故合 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 危也 ” “其次有圣人者, 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 适嗜 欲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观 于俗, 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 得为功, 形体不敝, 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 这三段论述不但集中体现了《内经》 “形与神俱” , 形神 “和” 的养生思想, 而且指出了如何实现形神“和” 的具体做法。这些做法有 :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 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 “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美其食, 任其服, 乐其俗, 高下不相慕” “嗜欲不能劳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 ” “适嗜欲于世俗之 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举不欲观于俗, 外不劳 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 以自得为功” 。简 而言之, 即顺应天地阴阳变化, 生活起居有规律以调摄 形神; 身体的适度劳作以锻炼形体; 内心的安静与空旷 以涵养精神等。故能如此者便能“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 乃去” 。而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 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 生乐, 起居无节” 的不善摄生之人, 会导致形神不和, 形 神俱伤, 故其“半百而衰” 。所以“形体不敝, 精神不 散 ” “形与神俱” , 形神“和” 是《内经》 养生理论的重要 原则与方法。

综上, 先秦道、 儒两家“和” 思想对《内经》 天人 “和” 、 人事 “和” 、 形神“和” 的养生理论建构产生了深 刻影响。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