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2-09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 不仅开辨证论 治之先河, 亦为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 论著虽为治 病方书, 匮乏说理词藻, 但其诸病皆养胃气思想在治疗 中比比皆是, 应用得当, 广为流传, 启迪后世 [1] 。 张仲景 还提出了 “养慎” 的观点, 即内养正气, 外慎风邪, 这正 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 中虽无明文述及, 然而 在辨证论治中, 处处都体现着养生为主的思想。 《金匮 要略》 中将 “ 上工治未病” 列为全书之首, 突出了治未病 的重要意义。 治未病有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病后防复 之意。 笔者潜心研究张仲景养生及治未病的思想与方 法, 发现其发表了诸多卓有见地的观点, 特总结如下 。

脾胃虚弱易致病

1. 脾胃虚弱, 营卫不和, 易引发太阳病 《伤寒 论》第12条有言: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 发热, 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 条文中张仲景所 述的 “阳浮而阴弱” , 乃以脉论病机, 卫气抗邪于外 而为阳浮, 营阴虚弱而不能内守, 点明了桂枝汤证营 卫不和、 卫强营弱的病理状态本质。 由于机体腠理疏 松, 而出现发热、 恶风、 汗出等营弱的太阳表虚证, 究其根本在于脾胃不足, 化生的气血营卫不足, 肌腠 不固。 正如《金匮方歌括》中注释仲景桂枝汤证言: “桂枝汤立意非专在解表祛风, 实在调中焦, 畅化 源, 盛谷气, 祛邪气之功能” [2] 。

2. 胃燥津伤易引起阳明病 如在《伤寒论》第 168条的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而 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病入阳明 “大渴而烦” , 舌有干燥之象, 是由于病邪入里为阳 明热证。 阳明属于多气多血之器, 其气属阳明燥金, 生理上胃宜降则顺, 然阳明病则肃降之令不行, 邪热 积聚, 正邪斗争激烈, 煎灼津液, 造成胃燥津伤, 故 邪入阳明的热势较重, 其主要治法是以清热泻火生 津为主。 正如第181条的 “胃中干燥, 因转属阳明” , 阐 明了燥热伤胃是形成阳明病的重要原因。

3. 脾胃化源不足,血弱气尽,易引发少阳病 《伤寒论》 原文第97条论述少阳病的病机为 “血弱气 尽, 腠理开, 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 结于胁下” , 由 此可知, 气血虚衰, 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而腠理开、 邪气入是少阳病发的关键。 而脾胃乃 “气血生化之 源” , 脾胃一虚则运化减弱, 化生乏源, 气血营卫皆 不足, 导致病邪入里。 《伤寒论》265条所云: “少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 胃和则愈, 胃不和则 烦而悸” 。 固在原文第96条小柴胡汤方中以人参、 大 枣、 炙甘草之类甘温之品以顾护脾胃, 达益气和中、 扶正祛邪的目的。

4. 脾胃虚弱易引发三阴病 三阴受邪可由脾胃 虚弱而转入。 张仲景在 《伤寒论》 原文第270条中称: “伤寒三日, 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 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 此用 “能食而不呕” 判 断三阴未受邪, 可见胃气不足便会邪入三阴, 三阴受 邪可由脾胃虚弱而始, 亦可因脾胃虚弱而传变加重。 《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亦有云: “汉张仲景著 《伤寒论》 , 专以外伤为法, 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 世医鲜有知之者。 观其少阳证, 小柴胡汤用人参, 则 防邪气之入三阴, 或恐脾胃稍虚, 邪乘而入, 必用人 参、 甘草, 固脾胃以充元气⋯⋯可见仲景公之立方, 神 化莫测” [3] 。 当然也存在病邪直中太阴者, 多由脾阳 虚弱, 寒湿内盛, 升运失司而引起的里虚寒证。 防治传变实脾胃

1. 脾胃气充, 可扶正祛邪, 使病不得继传 《伤 寒论》第184条有云: “阳明居中主土, 万物所归, 无 所复传” 。 张仲景在治疗的过程中一直不失顾护胃气 和扶助正气的原则, 以提高机体防御疾病及驱邪外 出的能力。 脾胃为气血营卫化生之源, 所以, 防病治 病必重脾胃, 在药物进入人体后, 须经脾胃的受纳、 腐熟和转输, 方能到达病所以抗邪气, 故胃气强盛则 病不易复传。 如 《伤寒论》第8条云: “太阳病, 头痛至 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 针 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 《灵枢 · 九针》 亦有 “阳明多 血多气” 及 “刺阳明, 出血气” 的说法, 同样印证刺足 阳明经穴可强壮中焦之气, 阳明经气充, 助正祛邪, 使病邪不得继传而病情向愈。

2. 病邪相传, 以肝病实脾, 使脾旺不受邪 《金 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 “治未病 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 邪, 即勿补之” , 这里是针对已病而言, 要尽早治疗, 防止病变。 张仲景原文提到既病防变的 “治未病” 原 则, 用 “肝病实脾” 做例子, 而不言其他, 寓意何在? 笔者认为此引用绝非偶然, 而在于强调他注重脾胃 的认识, 脾胃功能健旺方可防病发生, 故有 “四季脾 旺不受邪” 的养生思想, 可见, 张仲景引其 “肝病实 脾” 做例子具有其独到的深刻含义。

遣方用药护脾胃

1. 调养方剂突出调补脾胃 善养生防病者, 无病 时要养未病之身, 有病时要养既病之身。 未病要养生 防病。 有病之时更要防止病邪传变和病后复发。 笔者 兹结合传统和现代两方面的知识, 分析张仲景《伤寒 杂病论》 中的方剂认为, 养生防病方剂当符合两个标 准: ①组成药物性味平和, 对身体有益无害, 具药食 之美; ②具有扶助正气、 调理脏腑的功能, 可长时间 服用。 以此为标准, 笔者筛选出37首方剂符合养生防 病范畴, 其中, 26首方剂有调补脾胃之功, 见表1。 2. 饮食调理擅养脾胃 《金匮要略· 禽兽鱼虫禁 忌并治篇》 有: “凡饮食滋味, 以养于生, 食之有妨, 反 能为害” 。 可见, 张仲景尤为注重饮食养生的原则, 而 在饮食调养中提出: “春不食肝, 夏不食心, 秋不食肺, 冬不食肾, 四季不食脾” (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 并治篇》 ) 。 张仲景其意指: 春不食肝是由于春季肝所 主, 肝气本旺, 脾气虚弱, 若食肝, 则又补益肝气, 会 导致脾气衰败, 故不食肝, 其余几脏亦是同理。 由此 得知, “四季不食脾” 是指脾应一年四季, 故一年四季 脾都应该受到保护。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 治第六》在论 “羸瘦腹满, 不能饮食” 的原因时明确 指出原因之一是 “食伤” , 即饮食所伤, 主要由于过量 饮食, 有损于脾胃, 以致痰湿内生, 气血瘀阻, 或营卫 气血化源不足, 疾病从而生焉。 笔者研究张仲景常用 的谷类、 蔬菜类、 果类、 畜禽类、 水产类、 杂类食物发 现, 总共89种食物中有61种归于脾、 胃经, 具有补益脾 胃的功效, 其中包括粳米、 小麦、 大枣、 饴糖、 干姜、 羊 肉、 鸡肉等, 以补中益气、 养血安神、 温阳祛湿、 开胃 进食、 长肌肉、 缓急等功效为主, 说明补脾胃能达到益 气养血、 温阳祛湿等作用, 能提高人体正气抗邪能力, 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预后调护重胃气

《金匮方歌括》中注释张仲景桂枝汤证言: “桂 枝汤立意非专在解表祛风, 实在调中焦, 畅化源, 盛 谷气, 祛邪气之功能” [2] 。 故张仲景在治疗时以姜、 枣 顾护脾胃, 特别强调病中注意固护脾气, 张仲景嘱咐 患者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 , 即用 “热稀粥” 以养中气, 抗邪外出。 后世医家受仲景思 想的指导, 注重养护胃气, 更有 “胃为养生之本” 的 说法, 如《圣济总录·伤寒门》 小承气汤方后云: “若 更衣者, 勿服之” [4] , 下而不伐胃, 中病即止。 由此可 见, 张仲景顾护脾胃思想在防病、 治病方面为后世 防治疾病以及形成脾胃学说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依据。

综上所述, 仲景养慎防病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起 源于《黄帝内经》 “以胃气为本” , “有胃气则生, 无 胃气则死” 之词。 张仲景注重脾胃的思想在六经病辨 治、 治未病、 遣方用药、 饮食调养、 预后调护等诸多 方面均得以体现。 张仲景虽未明确提出脾胃学说, 但 其治病养生皆以脾胃为本的思想己彰显出张仲景对 脾胃的高度重视, 为后世开辨证论治之先河, 亦为重 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 在后世医家的发展和补充 下, 养生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不断充实, 中医脾胃学说 己然蔚成大观。

参 考 文 献

[1] 孙相如,何清湖,陈小平.解析张仲景的藏象观特点及其文化 思想背景.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614-1617

[2] 陈修园.金匮方歌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9

[3] 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99

[4] 赵佶.圣济总录·伤寒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49

【作者】 马天驰; 王彩霞; 崔家鹏; 于漫;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