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7-01-18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其中对服药方法以及药后调摄的论述尤为详细,可见张仲景对煎药、服药方法以及药后调摄的重视以及其在疗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关于服药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服药后如何进行调摄,我们一起来看。
 
服药时间
《伤寒杂病论》有不少方药着重强调了服药时间,如十枣汤要在平旦服,桃核承气汤与乌梅丸应在饭前服,大黄䗪虫丸强调酒饮服,桂枝人参汤强调“日再,夜一服”,黄连汤强调“昼三,夜二服”,桂枝汤治太阳中风重症时强调“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十枣汤作为逐水峻剂,其性凶猛,用之不妥则易伤阳气,平旦阳气升时服药患者易于耐受,也易于药效的发挥,同时平旦服药便于对病情变化及服药效果进行观察。再如乌梅丸为安蛔止痛之要方,法当“先食饮服十丸”,唯有如此才能在“闻食臭出”之前先服药安蛔,在患者进食后更好地起到“安蛔止痛”之功。故因所治之病症、药物特性和机体状况不同而服药时间各有所异。
 
服药次数
《伤寒杂病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2 次服、3次服、6 次服等。顿服法多为急于祛邪( 涌吐、逐水、排脓) 或急于回阳之剂,说明顿服法为急救用药或口服峻猛之剂,如《金匮要略》中升麻鳖甲汤方后有“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以取其速效解毒之功。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服一升,日再服”。苓桂术甘汤“温服一升,日三服”。吴茱萸汤“温服七合,日三服”。猪肤汤“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服药剂量
《伤寒杂病论》中服药剂量多样,因张仲景的方药多为多次服用,现按一次服药剂量来说有四升、半升、七合、八合、一升等,在书中所载方剂中大多数为温服一升,如葛根汤、小青龙汤的“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等。当然其他服用剂量也不少,如四逆汤“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排脓汤“温服五合”; 鸡屎白散“以水六合,和,温服”; 小承气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煮取一升二合,分温二服”; 吴茱萸汤“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等。可见张仲景用药时服药剂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对不同的病证灵活采用合适的用药量。
 
服药方式
服药方式多为口服,除直接按量饮服外,还有频服含咽、冲服、少少含咽法。其频服含咽主要用于咽喉疾患,以使药力能在咽喉局部发挥较大的作用,与近代含漱用药方法相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的芒硝冲服,意在充分发挥芒硝的软坚之力。
 
服药温度
《伤寒杂病论》中的服药温度大部分以“温服”为主,唯有桂枝汤要求“适寒温服”。桂枝本为解肌而设,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药液过温,恐汗出太过; 药液过凉,恐汗不得出,病邪不去,故“适寒温服”。
 
药后调摄
 
覆盖
桂枝汤方后云: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温覆以取汗以助药力,使邪汗出表解。再如理中汤方后云:“服汤后,……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此时用覆盖护理以保暖,药后微自温,说明寒邪渐散,阳气渐复。药后保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发汗效果,进而影响到预后。
 
啜粥
啜粥桂枝汤方后云: “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进食热粥可使谷气与津液内充,易于酿汗,取汗效果更佳。又如《金匮要略》中三物白散方后云:“不利进热粥一杯; 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因巴豆为热性峻泻之品,药峻猛,服后仍不下利进热粥一杯,得热则力猛; 得冷则性缓,以防泻下不止造成气血阴阳伤亡之弊。而服十枣汤后的“糜粥自养”属于固护胃气,助正达邪。
 
饮水
《伤寒杂病论》对药后饮水的方法多有记载,如五苓散中“多饮暖水,汗出则愈”,多饮暖水助药力,开泄腠理,调畅气机,气化则水行,有助于解表达邪。又如《伤寒论》第329 条: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少”是为了避免阳气初复不能化气行水致成停饮之证。再如《伤寒论》第71 条: “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强调“少少与饮之”以防胃阳不化,留而成饮。
 
对于中医大夫
不要忽视服药方法和药后调摄。需要时,别忘向患者详细嘱托药物的用法和服药后的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对于服用中药的患者
不要以为做到按时吃药就可以了,吃药的过程还有很多注意事项,要注意聆听医生的嘱托,严格按照医生嘱托用药。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