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端午节艾草药香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5-06-18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把农历五月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也称端五,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
 
    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相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过节习俗。在中原地区其内容主要有:佩香囊,悬挂艾叶、菖蒲,赛龙舟,比武,荡秋千,采药,洗浴,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粽子、蒜蛋和时令鲜果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日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据《夏小正》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在《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在太平圣惠方中,就有很多农历五月五日午时采药、制药的记载,如“益母草五月五日收,收草时勿令根上有土” “於五月五日午时,铁器内,烧为灰”。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
 
    有的地方在农历五月五日采药,叫“采百草”。为什么采药要在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呢,这是因为,采药指的是草药,草药在这个时候,其茎叶已经成熟,不老不嫩,气味最浓,药性最好,治疗疾病的效果当然就好,所以人们才于此日采药。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还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这就是古人在野外游艺之遗俗。斗草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普遍认为这种习俗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在远古时期先民们艰苦求存,生活单调,闲暇之余常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大家结伴去郊外采药,人们在采药的过程中或郊野休息时,往往谈论一些有关草或药的话题,收获之余常常以草为对象,进行比赛活动,这种活动有“文斗”和“武斗”二种,女孩多文斗,小儿多武斗。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等,以认识草药品种的多寡、辨别花卉种类多少、知晓花草价值高低来决定胜负,还有的是以采摘花草或花草种类最多或量大者取胜,从而在斗草的过各中丰富了斗草者的植物知识、药性知识、花卉知识、文学知识,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妙趣无穷;武斗则是儿童玩的游戏,因为他们年龄小,不懂得花草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各自选择的草茎相互交结,两人各持己端向后拉扯,以断者为负。“弃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白居易《观儿戏》)“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贯休《春野作》)描写的就是小孩们欢天喜地玩斗草的场景。
 
    另外,有的地方多有农历五月五日采茶、制凉茶的习俗。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山野郊外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记得儿时,每年端午节早晨,母亲都会带着我们去山坡上采艾。来到坡脚,抬头望去,只见满山遍野的艾草苍翠欲滴,深绿色的草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我们在晨风中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抖落草根上的泥土。不到半个时辰,就采满一背篼,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常常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干枯的艾草,让我们佩于胸前,淡淡的香草味里蕴含着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萦绕心间久久不绝。
 
    艾叶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有芳香避秽之能。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在堂屋、床头等处挂上艾叶,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消毒预防疾病的作用。艾草可治百病、招百福,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使人身体健康。所以古人称“艾”可以“避邪”,至今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之说。
 
    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驱散寒气、解毒治病,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弟弟们轮流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
 
    鲜嫩的艾芽,可以当作蔬菜吃,既满足口福,又可防病治病。根据喜好,做成艾叶芽炒鸡蛋、艾叶芽煎鸡蛋、艾叶芽肉丸、艾草芽面点、艾叶芽生姜末蛋汤等,既是美食,又有开胃、暖胃的作用。
 
    陈艾药效绵密,香气也更醇厚。端午前后,田边地头艾草济济,正是收艾的好时节。摘了新鲜艾叶,晾干后密封储存,家常备用。时常,那从房间某个角落不经意飘过的一缕艾香,让人有居家的安心与妥帖。
 
    艾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抽茎生长,叶形为羽状深裂,叶片尖端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有白色毛绒,质柔软。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把农历五月五叫作恶日。于是,民间会在这一天插菖蒲、艾草以驱魂,薰艾草、苍术、白芷和和雄黄酒以避疫。如今到了端午节,家家都会采上一把放在门前或悬在门梁上。端午节缺了艾就不能称其为端午节了,古代有些地方甚至把端午节称之为“艾节”,可见艾对于端午节的重要性。
 
    艾有着驱瘟杀虫、通经活络、治病防疾的功效。又称艾草、冰台、医草、艾蓬、香艾、灸草、蕲艾、黄草、艾蒿等。《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艾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和使用最早的植物,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庄子》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经普遍应用了,而且是以医药用途为主。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艾草能治病驱瘟的功效,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艾草苦辛,气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绝垂绝之阴,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温,暖之宫,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驱百疾。初夏时节的端午节,正是百病生发,蚊虫猖獗的时节,而艾草恰巧这个时候成熟了,那奇特的艾香能驱蝇虫蚁,净化空气;加上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就这样,艾草正好成了端午节最好的招福避邪的吉祥草。(湖南 鲁庸兴)
Tag标签: 艾草(4)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