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中医养生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养生健身防病治病 春夏养阳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3-07-05

  春夏应用寒凉药治疗阳热证时要防伤阳,秋冬应用温热药治疗阴寒证时要防伤阴。所以,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冬月宜加苦寒之药”、“夏月宜加辛热之药”的方法,以防春夏阳之不足及秋冬阴之不足。

  并非说夏天绝对不用麻黄,冬天绝对不用石膏,而是说夏天用麻黄、冬天用石膏要慎重,因为夏季腠理开泄、汗出较多,要防麻黄辛散发表更致汗出伤阳;冬季多外感风寒,要防石膏寒凉郁闭肌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意为:春夏两季宜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宜保养阴气,这是古人顺应四时阴阳变异的养生方法之一,为历代医学家及养生学家所重视,对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三层内涵

  综观《内经》中的有关理论,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概念实指三方面内容。

  动静阴阳观

  中医学认为“热为阳、寒为阴”、“开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动而走者为阳,静而守者为阴”,以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动静阴阳分属。“春夏养阳”之阳,为温热、上升、向外、活动之意;“秋冬养阴”之阴,为凉寒、沉降、向内、清静之意。所以春夏人多活动以养阳,秋冬人多清静以养阴,与四时万物动静合拍,形成人体四季养生方法。

  四季阴阳观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记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五脏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春夏养阳”助肝(少阳)心(太阳)生长之气;“秋冬养阴”助肺(少阴)肾(太阴)收藏之气。

  阴阳互根观

  外应四时的阴阳应变以促进生长(化)收藏,方谓“以从其根”。这正如清代医家黄元御说:“万物发荣于春夏,枯于秋冬,是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根本也。若违阴阳之宜,而逆其根,则伐其本源,坏其天真,出生而入死矣,所以圣人于春夏阳盛之时,而取其阳根,阳根在阴;秋冬阴盛之时,而养其阴根,阴根在阳。盖春夏阳盛于外,而根则内虚,秋冬阴旺于外,而根则是弱,养阴阳以从其根者,恐其标盛而本衰也,根本既壮,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生长者,天地之大德,秋冬之收藏,所以陪春夏生长之源也。”(《黄元御医学全书》)

  由此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五脏、四时、阴阳、动静相协调,“天人相应”整体观与养生保健理论的具体体现。

  如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为什么春夏季节易阳虚阴盛要养阳?秋冬两季易阳盛阴虚要补阴?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

  春夏季节,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影响人体则腠理疏松、开泄,故常汗出,体内阳气亦随之外泄,致使阳气易虚。因汗液的排泄靠阳气的功能动力,有“阳加阴谓之汗”之说,汗出越多,消耗阳气越多,所以气温越高,耗伤阳气亦增多。

  再者,春夏两季,人们喜食寒凉,会使阳气更耗,这即是春夏要时时注意保养阳气的道理。

  秋冬季节,天气由凉变寒,阴气当令,影响人体则肌表致密,体内阳气常郁闭于内,不易外发而致阳气偏盛,阴气偏衰。气温越低、阳气郁闭越重。

  再者,秋冬常喜食温热辛辣之品,也易伤阴助阳,所以秋冬要注意保养阴气。

  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从饮食调节、生活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做起,如夏季宜早睡早起,增加阳光照射时间,以适应自然界阳气升发旺盛之气。我国曾实行过夏时制,这是完全符合养生道理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以热食及辛辣食品为佳,尤其三伏盛夏,更不可过食寒凉冷饮,对身体虚弱者来说,应禁食冰冻之品以免伤及阳气,可多食些辣椒、生姜或在食菜中佐以胡椒、川椒、茴香粉之类,即能补充体内阳气之不足,又能开胃醒脾,增进食欲,实乃一举双得。

  冬季宜早卧晚起,以避其寒,适应冬季阳气闭藏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时应多居室内避寒,夜卧长,昼动短,少外出活动,静以养阴气而藏肾精,或许不生病和少生病。如果夜卧短,昼外出活动多,则“逆其根”而伤肾,不仅冒寒而患伤寒,而且第二年“奉生者少”。

  冬季适当食用凉食为佳,尤其三九严寒,更不可过食辛热,以免助阳伤阴,可多食些萝卜、鸭梨、苹果等以养阴清热。 

  可指导临床实践

  以下病例很能说明为什么在临床中应重视春夏易伤阳,秋冬易伤阴。

  案例一:

  1981年夏,笔者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当年炎热异常,医院自制大量冰镇冷饮供医护人员饮用。于是每日用3个暖水瓶取来频饮,笔者自认为时值青壮年多饮无妨,晚上又去地铁站内乘凉看书至晚10时。这样20天后,突患感冒,经服用解热镇痛药、藿香正气丸2日未效。症见周身恶寒,鼻塞流涕,头痛身痛,恶心欲呕,纳呆食减,脘闷不舒,舌苔薄白稍腻而滑润,脉浮数,体温39℃。

  治疗无效,这才考虑系大量冷饮及地铁久坐阴寒处而伤及体内阳气,故诊为阳气亏虚、卫气不固、邪气侵表、寒化伤及脾胃。宗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苏饮之方义以助阳健脾、疏散表邪。

  组方:麻黄6克,附子10克,细辛4克,紫苏叶10克,陈皮10克,木香6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荆芥穗6克。服药3剂病愈。

  按:夏季人体阳气易虚之时,再过食寒凉,久坐阴寒之地,可导致阳气亏虚而致病,这也说明了夏易伤阳及春夏养阳的重要性。

  案例二:

  李某,男,43岁,山东省德州市屠羊经营户。2004年12月10日就诊。

  因咽喉干痛、咳嗽2个月,近5天加剧就诊。经服用六神丸、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皆无寸效。再三询问其发病原因,患者语,近2个月来,屠羊经营,每日食羊肉甚多。

  诊时,咽喉干痛,饮水也不起作用,吞咽食物及饮水痛剧,时有咳嗽,吐痰量少,黏稠色黄,大便干,小便黄。望其咽部充血明显,双扁桃体Ⅱ度肿大,舌尖红苔薄微黄,脉细数。      

  病机:火热内郁,上炎伤阴。

  治则:滋阴降火,并嘱停食羊肉,多食山药、白萝卜养阴之品。

  组方:百合15克,生地黄20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桔梗6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甘草6克。3剂,水煎服,日1剂,分两服。  2004年12月14日复诊。药后咽喉疼痛、咳嗽基本消除,再以原方5剂,隔日一剂。愈。

  按:羊肉为温热之品,正值严冬阳气内盛,相对阴气衰弱之时,如此饮食又助阳盛,进一步形成阳盛阴消、火热上炎,而造成咽喉干痛。所以应用百合固金汤加减,助阴以消阳,服药3剂病情大减,8剂即愈。 

  临床三问

  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指导临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春夏应用寒凉药治疗阳热证时要防伤阳,秋冬应用温热药治疗阴寒证时要防伤阴。所以,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冬月宜加苦寒之药”、“夏月宜加辛热之药”的方法(见《本草纲目·卷一》),以防春夏阳之不足及秋冬阴之不足。

  二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否和有人所说的“夏不用麻黄、冬不用石膏”相矛盾呢?所谓夏不用麻黄、冬不用石膏,并非说夏天绝对不用麻黄,冬天绝对不用石膏,而是说夏天用麻黄、冬天用石膏要慎重。因为夏季腠理开泄、汗出较多,要防麻黄辛散发表更致汗出伤阳;冬季多外感风寒,要防石膏寒凉郁闭肌腠。所以前者是言顺应四时养生之大法,后者为冬夏治疗外感病用药的一般常识,其意并非一辙。

  三是春夏一定要注意素体阴盛阳虚及阴虚阳盛的不同体质,前者以护阳益阳为主,后者则以护阴清阳为主。反之秋冬之季也有素体阴阳偏衰偏盛的不同,一定要视不同情况辨别阴阳的盛衰,还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分辨是哪脏腑虚哪脏腑实,以便正确治疗及养护。

Tag标签: 养生(75)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