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寒,人们喜欢呆在开着暖气的燥热室内,致使鼻腔、咽喉部位发干,导致上火;加之冬天人们喜欢进食牛羊肉来御寒,这些食物本身偏温,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可谓是“热上加热”,人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造成上火。那么,冬季上火之后该如何祛火呢?
看火生部位
胃火胃火分虚实。实火表现为多食善饥、上腹不适、口苦口干、大便干硬。胃有实火,可用栀子、淡竹叶泡水喝。虚火表现为轻微咳、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可吃些有滋阴作用的梨汁、甘蔗汁、蜂蜜等。
肝火常表现为血压高、头痛剧烈、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易怒、两肋胀痛、烦躁、舌边红,可在医生指导下服龙胆泻肝汤或丸。
心火心火分虚实。虚火主要表现有低热、盗汗、心悸、心烦、失眠、健忘、口干、舌尖红,有虚火的人可常喝点莲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麦冬等泡水喝。实火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舌尖红,有实火者可用导赤散或牛黄清胃丸降火。
肺火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有时痰中带少量血,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两颧红、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舌红嫩。有肺火者可用红枣、大米适量煮粥吃,或用沙参、麦冬泡水喝。
此外,除给予药物治疗外,有“内火”者应多饮水,以清热降火调节体温,多吃水果抗炎消火;保持心情舒畅,不急不躁,抑怒熄火,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效果,防止“内火”自生。
辨火性虚实
中医所说的“上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是因为气候原因所致,如气候突然变化、空气干燥、沙尘等;其次是因为饮食引起,如吃火锅、辛辣食物、过量饮酒等。“实火”一般表现为牙疼、喉痛、口舌生疮、口渴、便秘等。而“虚火”一般多因急躁、疲劳过度等原因引起,如果感觉燥热,或冒虚汗、口干、心烦、失眠、耳鸣、头晕等,就属于“虚火”。“虚火”是阴阳失调,但不是因为阳气绝对过剩,而是因为阴虚而造成了阳盛假象。“实火”自然需要清热泻火,牛黄类药物可降“实火”。“虚火”则应该以“养阴”为主,需服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养阴润燥的药物。如果不分“虚实”,而简单地让“虚火”患者也服用牛黄类药物来降火,反而会使阴虚更甚。如有些女性的“上火”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月经来临前就有心烦、失眠、长痘、生疮的现象。还有些女性常常手脚冰凉,吃了冷食或是受凉后会腹痛腹泻,看上去像是“受凉”,却偏偏又患有口腔溃疡。这些都是典型的“虚火”表现,需要“养阴”才能真正“败火”。
降火应有度
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用菊花、胖大海、金银花等泡水喝来驱走“内火”。其实,这种自以为是的“健康生活方式”却不一定健康。因为根据中药理论,药物有寒、热、温、凉等药性的分类,野菊花、胖大海、金银花等,都属于寒凉类药物,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尿凉肝等功效,但药物的搭配、禁忌、剂量和用法都有讲究。若过度饮用,很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低下、神疲乏力、腹痛腹泻等症状。正确的办法是如果“内火”已经导致口腔溃疡等症状出现,则一定要在中医指导下搭配“降火”方剂;而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这些“降火”饮料的饮用量,则不要超过一天总饮水量的一半。
祛火分人群
婴幼儿绝对不能盲目“降火”,因为婴幼儿的脾胃调节功能尚处在建立和完善阶段,对于外来药物的寒凉刺激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反而会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出现腹泻、腹痛、咽痛、咳嗽等症状,还会诱发扁桃体炎、咽炎。
月经期的女性和一些患有妇科疾病的女性体质一般都偏寒,过度饮用“降火饮料”容易引起痛经、虚脱等现象。
孕产期妇女随意“降火”对胎儿不利,甚至可引起流产。
体质虚寒的慢性病患者脾胃功能差,常喜温畏寒,更应该避免“降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