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药标准化引领中医药科技创新,以中医药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以标准为载体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依托标准“走出去”,使得中医药进入主流社会,从而逐步改变中医药弱势学科的现状。
•我们应成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者,要积极开展中医药术语、信息、诊疗技术、设备等国际标准的制定。
当前,中医药标准化事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笔者就中医药标准化事业发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标准成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近现代,由于未能很好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等多种原因,中医药发展比较缓慢,逐渐成为弱势学科。中医药要振兴发展,就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倒外围的围墙和墙内的篱笆,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推进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中医药标准是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权威性、先进性、客观性和效率性的属性。以中医药标准化引领中医药科技创新,以中医药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以标准为载体对中医药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依托标准“走出去”,使得中医药进入主流社会,从而逐步改变中医药弱势学科的现状。例如,通过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逐渐取代过去完全靠医生主观诊断用药的局面,逐步消除外国人觉得中医不科学的理念;通过术语国际标准,为世界各国中医药学术交流、信息传播、经贸往来等各个方面带来极大的便利和社会效益。标准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人才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根本
中医药标准制定可分为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四个层次,不同层次对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的专业结构和水平要求不同。人才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根本,离开了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做不了。当前,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的短缺,表现在“量”和“质”两个层面。既懂中医药又懂标准的人员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现有标准化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文字表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一,要加强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依托国家专项经费及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培训班的形式增加标准化人才数量。2012年7月~201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依托中央财政专项资助的4440万经费,组织42家全国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基础知识、中医临床各科诊疗指南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参会人员达81038人次,初步培养了一支懂标准、会使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中医技术规范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依托标准制修订项目,采用边学边做的方式提高标准化人才的水平。在WHO·西太区资助的我国第一批《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中,我们组织了200多名专家展开研究与编写工作,组建了27个指南研制小组。在老专家的指导下,中青年学者边学边做,为我国培养了一支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人才队伍。
第二,要吸引各界贤达人士参与标准化。积极拓展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的“朋友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吸引相关领域的贤达人士参与到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提高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的水平。在WHO·西太区资助的我国第一批《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中,我们汇集了临床医学、循证医学、叙事医学、临床流行病学、中医学基础、文献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队伍。多学科交叉,思想认识可能产生摩擦和碰撞,甚至出现乱象也不怕。乱象是由缺乏专业人才和组织不健全而产生的,高度开放学者的参与积极性是可贵的。今后可以通过会议讨论、培训等方式达到一定的共识,加强过程管理达到有序可控的局面。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快速发展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中医药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取得很大的成绩。
第一,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上个世纪80年代,我开始做中医药标准的时候,一些中医学术流派和部分老前辈认为中医药不宜做标准,由于辨证论治、圆机活法,所以中医标准很难形成与实施。但是,我与学长一辈始终认为标准是一个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于是,我们一切从零开始,积极工作,从1982年起开始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工作。90年代制定的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曾在医院区域规划标准审评中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路志正、任继学、陆广莘先生肯定了按程序制定,突出中医优势特色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组织制定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症状证候、治则治法标准》为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基础;组织制定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为医院电子病历和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这一时期的标准主要是对中医药既往理论和技术进行整理,为后期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基础。21世纪以来,中医药学科领域的临床规范与指南数量快速增长。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为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已逐步获得行业认可。2011年发布的《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是在WHO·西太区的资助下,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医药领域第一部通过国际合作、基于证据的临床指南,为我国中医循证临床指南的制定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目前,我国已发布中医药标准649项,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逐步建立。一是中医药标准化被纳入政策文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都有关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部署,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中医药标准化相关组织机构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全国中医药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42家全国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相继成立,为标准的统筹管理、制定和应用提供了支撑。三是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初见成果。行业内相继发表了关于循证指南及其指南评价的SCI论文、出版了指南制定和ISO标准制定的图书、发表了一批标准化论文,在标准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尝试。
第三,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水平提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成立于2009年,其名称一直暂定为中医药,经过标准化主管部门和中医药标准化行业人员的多年努力,2015年ISO正式命名TC249为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目前,我国在ISO/TC249注册专家人数已近200人,立项项目50余项,占ISO/TC249全部立项项目的60%以上。ISO/TC249现发布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人参种子种苗等国际标准7项,其中6项是由我国专家主持制定的。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要开启中医药标准化事业新征程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称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将中医药发展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中西医并重、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指导方针,我国首次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当前,中医药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我国标准化事业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启了标准化改革的大幕。2016年,第39届世界标准化组织国际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致贺信,李克强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在标准化的历史上从未有过。我们要抓住机遇,聚焦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突出重点,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标准的引领作用。
第一,要服务发展,加强团体标准制定。服务发展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生命线。中医药标准化分会要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指南》的指导下,在政府引导下,紧贴“建设健康中国”的市场需求,积极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制定发布团体标准,填补现有中医药标准空白。据此,我们要加强中医健康服务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指南、中医心理健康建议,中医康复指南等团体标准的制定,使中医药标准融入百姓生活。
第二,要依靠科技,提升标准质量水平。科技创新是提升标准水平的手段和动力,技术标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两者互为支撑,密不可分。我们在制定标准,尤其是制定团体标准时,要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引导和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标准化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一步强化技术标准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导向性作用。
第三,要放眼世界,推进国际标准制定。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我们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国际化进程,在推动我国产品、技术、设施等“走出去”的同时,带动相关标准走向世界。我们应成为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者,要积极开展中医药术语、信息、诊疗技术、设备等国际标准的制定。
第四,要凝聚力量,提升标准实施水平。中医药标准的价值在于实施。全面提升标准实施水平,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中医药标准化分会要承担起作为标准实施主体的责任,要借助协会、新闻媒体等力量,加强中医药标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抓住机遇,凝聚力量,开启中医药标准化事业新征程。(王永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