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年流传的“北京咳”到去年的柴静“穹顶之下”无不时刻刺激着我们的脆弱的神经:短期之内雾霾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困局与窘境。
每到北方供暖季,雾霾频现,人们想方设法防范侵害。不仅空气净化器和口罩空前热销,一些“防霾偏方”也不胫而走,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
种种被热捧的“秘方”“偏方”,果真能起到“除霾清肺”作用?这其中不乏一些偏见与误解,笔者试着用网络常见的抗雾霾方式为您一一道来。
澄清概念是中医科普宣传的第一步。“雾”和“雾霾”,水蒸发到空气中遇冷形成细微的水珠是雾,属于液体;而霾则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微小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多环芳烃物以及多种病原体等可吸入颗粒物组成的。它能使空气变浑浊,能见度降低,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雾霾。“雾霾”与“PM2.5”(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缩写,2.5则表示这种颗粒物的直径)。PM2.5只是雾霾的一种组成部分,也是危害较大的部分。雾霾中颗粒物直径在2.5微米的颗粒物,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20,已到达肺泡的临界值。人体的鼻腔、咽喉等部位已经无法阻止,它们可以一路下行,进入细支气管、肺泡,再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
因此,很多网络传播的抗霾食品其实是有问题的。比如深色蔬菜、动物的肝、蛋黄、乳制品山药、白萝卜、猪血甚至鸭血都被宣称具有防霾功效。我认为这些蔬菜和食物没有可靠的相关研究,没有科学依据,最多只是一个推论;因为雾霾是最近些年出现,这些食物被人类食用历史最少都要几百年上千年了。吃过后对抵抗雾霾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雾霾对呼吸系统的危害。
广大群众也要正确认识润肺方的作用。例如,网传的“雪梨银耳润肺方”等传统润肺方剂,基本原理在于扶正气,提高抵抗力,增强人群体质,或可起到一定的疾病预防作用。但充其量就是个养生方。
此外,“鱼腥草清肺汤”等多种中药方剂并非适合所有人,同时缺乏相关研究和科学依据,多从清热药物推演而来。通过上述方法对抗雾霾,可以说效果微乎其微。“防霾‘秘方’远不如出门佩戴专门口罩有效和在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来得有效。
事实上,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在于肺。肺为娇脏,需要滋润,有外邪(这里指雾霾)时,阻碍了肺的升降功能,就引起了咳嗽。雾霾是一种“外邪”,人们首先要避免吸入;其次,可在秋冬季节选择性使用一些养阴的中药方剂,一方面通过扶正来驱邪,再者通过宣肺和祛痰达到清肺的效果。
正确应用中医抗霾方式就要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识,例如中医所讲到的清肺更多的是清肺热(指肺火),而不是能把进入身体肺部的的雾霾(PM2.5)清除掉;但是通过清肺、润肺等方法增强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肺的防御能力,减少咳嗽的发作,减少气道中的痰液,从而对气道产生保护作用。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整机体的防御功能—“咳嗽”这一个过程,将进入肺内的颗粒物(PM2.5及较大颗粒物)随同痰液一起咳出,起到宣肺、祛痰清肺的效果。
我们应以科学数据和临床经验为基础,远离伪中医。不要让别有用心的商家把中医“玩坏了”。(成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