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舟曲泥石流灾害让很多村民失去亲人、患上抑郁症。我求助于全国的名老中医,得到用黄花菜煮水的方子,立马买了2吨黄花菜,在村子里支起12口大锅煮水,村民们喝完真的治好了抑郁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们要走中医药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甘肃省中医药参与医改的故事。
虽然经济社会欠发达、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但近年来甘肃坚持“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通过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和中医药充分参与医改,努力降低医疗卫生费用,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公平性、可及性,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对外服务贸易,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健康促进模式改革
“我们要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能照搬发达地区大量财政投入的经验,必须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让给切实需要医疗救治的病人。”刘维忠说。自2014年11月,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人社厅、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健康促进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选择渭源、敦煌等6个县(市、区)进行试点。
“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甘肃省从政府层面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审查机制,对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高血压等10多种常见大病强化中西医预防干预,对计生专干进行农村20种慢病管理知识轮训,融入基层健康管理服务队伍,形成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和管理机构。
刘维忠称之为“村级三件事”:即建设健康文化墙、组织健康教育沙龙、给农民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和食疗方法。
“我们在村民赋闲在家时,让村医召集农民互相交流保健经验,交流土方子。给400多万农户每户发一个 ‘保健箱’,里面有盐袋、刮痧板、拔火罐器、体温表,农民将盐袋中的盐炒热,里面加一些茴香、花椒叶,就能治颈椎病、甲状腺结节、咳嗽等13种病,农民在家就掌握了这些适宜技术。”刘维忠说。
截至2015年底,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改革试点范围已由6个县(市、区)扩大到12个市州55个县(市、区)的778个乡(镇、街道)、7857个村(社区),县外就诊率由2014年的22.20%下降到19.03%。
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
为了让中医药深入农民群众的生活中,甘肃省加大改革力度让群众受益。该省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连续密集出台了50多项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机制。
“甘肃省厅机关每个处都设有四项任务:西医、中医、预防和计划生育,甘肃医改将中医西医结合,每个处都重视中医,逐渐显现出中医特色医改效果。”刘维忠说。
此外,甘肃省建立门类齐全、分布合理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中医药专科体系,所有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将中医药充分融入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等各个领域和环节。
为保障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不流失,该省广泛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推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积极为乡镇卫生院招录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将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目前,全省中医从业人员达到27235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19%。
借力“一带一路”发展
甘肃还将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深化医改的历史机遇,利用中医药资源优势建设产业基地,推动中医药养生旅游等相关产业良性发展,实现中医药事业产业双赢。
近年来,甘肃省代表中国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法国等4国建立中医中心,在俄罗斯、法国、新西兰等8个国家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兰州佛慈制药集团、甘肃陇神药业等一批药企在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完成产品注册、产品销售、建厂生产和文化交流,促进甘肃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随着陇西文峰药材交易城“惠森药财盈”网被商务部列为全国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平台、淘宝网甘肃特色馆线上馆和线下馆的陆续开馆等,甘肃通过建立道地药材追溯体系,开展道地药材认定和药材全产业链开发,逐步提升中药材产业附加值。
下一步,甘肃省还将加大对中医药事业产业协调发展的探索。“我们利用新媒体,开发出一套智慧中医的手机APP软件,将数千种药方和病症集结在一起,用户只需要输入病症,就能获取名医名家药方。这套软件还将被翻译为俄罗斯语、英语等多种语言。”刘维忠说,要以中医药产业良性发展实现中医药事业产业双赢。(丁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