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编码系统——第一部分:中药编码规则》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3月23日出版并发布,全球中医药和各国传统医药将由此进入“互联网+”发展新阶段。
《中药编码系统——第一部分:中药编码规则》以17位阿拉伯数字,分类表达中药的品种来源、药用部位、品种类别及其规格、炮制方法等特定编码技术分类及其含义,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国际编码、中国编码规则、药品标准、校验码。中药编码规则适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编码。以标准的形式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固化下来,凸显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维模式。其信息简短、准确、安全,填补了国内以及国际上的空白。
该项国际标准由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副巡视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廖利平领衔申报,于2012年5月被批准立项。深圳市卫生计生委、深圳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深圳市中医院等国内43个单位,共77名专家,以及ISO/TC249及ISO/TC215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20多个成员国的国外专家联合参与,历经3年多时间,于今年2月8日由ISO投票通过。此前,在国际上尚未建立中药编码体系,也没有编码规则的顶层设计。
廖利平表示,中药编码规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中医药+互联网进行中药数字编码的“字典库”。该项国际标准将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为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并对构建我国乃至于世界中医药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健康中国建设以及用药安全等发挥重大作用。
廖利平说:“这项国际标准的批准发布非常重要,对于由我们负责领衔研制申报的6项国际标准来说,《中药编码规则》是这些标准的顶层设计,将为中医药和各国传统医药提供数字化编码依据和技术标准。”它是迈出中药数字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第一步,将会大大推进《中药材编码》《中药饮片编码》《中药配方颗粒编码》等其他5个国际标准的出台。第一部分顶层设计的批准发布和推施,既凸显我国主导中医药标准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又体现我国综合实力,这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间更好发挥主导中医药系列标准的作用。
该项国际标准成为今年我国主导完成的第一项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同时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内部两个委员会联合承担的首个国际标准,是深圳地方标准转化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国际标准衔接的项目“《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获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这是我国国家标准项目第一次获此殊荣。
3月2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京举办。会议指出,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服从服务发展大局,为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在讲话中指出,2016年学会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大局意识和使命担当,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全局,找准立足点、聚焦点和着力点,在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要抓好“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实施,明确“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思路和重要任务。要持续提升学术影响力,积极主动做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要服务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找准工作着力点,在政策激励、评价推荐等方面拿出改革创新之举。要强化学会科普工作,深化学会自身改革。
2016年学会将继续重视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国医名师大讲堂”系列培训活动,互联网+全国乡村、社区医生培训活动以及“名师带学徒”等特色活动,做好人才评价和举荐工作。继续开展李时珍创新奖、国际岐黄奖、政策研究奖、中青年创新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奖等奖项的评选,加强标准建设,促进学术学科发展,完成240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136项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指南和治未病标准的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审查和发布工作,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医药国家交流合作。
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自律与维权委员会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担任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屠志涛等4人担任副主任委员。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中医药行业学术自律,维护学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社会信誉。
中华中医药学会独家主办期刊负责人聘任仪式以及2015年度新任职主任委员就职仪式同期举行。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马建中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杨殿兴、吴勉华、徐安龙、李俊德、曹正逵、屠志涛、陈达灿等出席会议。
远程会诊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但仅局限于查看检验结果、提供诊断和会诊等服务。而互联网、传感、光纤等技术,不仅可以让专家看清几千公里之外患者的舌苔、指纹,还能准确地摸到患者的脉象。能够实现这些功能的“互联网+中医药健康医疗保健国家级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项目,有望走入普通居民的生活。
3月24日“互联网+中医药健康医疗保健国家级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项目方案研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国医大师金世元、晁恩祥、唐祖宣,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郭文圣等观看项目介绍,并参与方案研讨。
“这一平台太好了,将来也能应用在中药鉴定上,这样我在北京就可以鉴别中药材优劣真伪了。”国医大师金世元观看了平台技术演示后说。国医大师唐祖宣去年奔波于各地讲学、会诊,他感慨:“连患者的舌苔、脉象都能看那么清楚,相信基层的患者享受中医药服务将实现大飞跃。”
该项目依托北京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南方中心负责实施。居民只需在自家电视上加装一个类似机顶盒的装置,就可实现实时、超高清晰度的远程会诊。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黄晖表示,该项目区别于过去网络服务平台的最大特点是涵盖中医预防、医疗、病后护理等在内的中医药健康全产业,将全面服务于医疗机构、社区服务、大众健康和第三方机构,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传感和光纤等技术,为广大民众提供一套技术先进、使用方便、医师与老百姓都愿意接受、参与度高、价格低廉的健康解决方案。
“现在针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还没有一个能够整合资源、让老百姓易用、可信赖的网站。”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南方中心主任李华兴说,平台的推出将填补这一空白,也是目前“互联网+中医药”的前沿探索。
于文明表示,这一项目符合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深化医改、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同时可以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服务安全问题,推动建立中医药领域公共、跨界、融合的标准。两个机构的强强联手将使这一平台能更好地为中医药机构、专家和患者服务,也为政府监管提供服务。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该项目予以高度评价和期待,也从法律、监管、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向佳)
3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情况通报会,局机关各部门、直属(直管)各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和纪检工作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局直属机关纪委书记朱桂主持。
会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树江通报今年2月局检查考核小组对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中医药报社、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四家直属单位2015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暨惩防体系建设重点抽查的情况,以及局机关8个部门、直属(直管)9家单位自查的情况,并就下一步工作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确保主体责任落到实处;二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弛而不息纠正“四风”;三是继续深化“三转”,推动纪检机构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四是抓深抓细抓实,确保检查考核取得实效。(局纪检)
近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经验交流会在浙江召开,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家军接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一行,并进行交流。
袁家军指出,浙江要利用好中药资源普查和种质资源保护,加快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道地大宗和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殖基地建设,培育遴选壮大新“浙八味”。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沟通协调,加强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等研究,立足浙江中药材特色优势,构建新型生态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引导浙江中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