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投资2000多万元大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文化引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河北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从医院建筑风格设计、环境形象改善、装饰装修特点到文化内涵建设,中医药文化元素鲜明、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中医药文化已经成为河北中医药系统铸魂育人、打造医院知名品牌、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引擎。
“十二五”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丘县扁鹊庙、保定市中医院刘守真祠堂、安国市药王庙文化景区、石家庄市中医院等和河北中医学院1个基地建设单位,达到全国总数1/10。目前,这些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建设单位已经吸引众多专家学者、游人前往祭拜和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2013年,河北省中医药局、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实施方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创建活动,960万元财政资金保障,分年度确定了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万全县中医院等44家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建设单位。目前,第一批建设单位已通过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将有一批单位被命名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医院。
为传播中医药知识,河北中医药管理局于2014年组建了由52名国家级和省级巡讲专家以及基层巡讲专家组成的河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全省范围内开展“百院千场健康大讲堂”活动,实现了省内活动广覆盖。
为帮助基层医生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于2013年与农工党河北省委、中健网联合,推出“基层中医圆梦燕赵行”系列活动,邀请省级专家进基层、乡镇社区、政府机关等,开展义诊讲座活动,把中医药知识与健康送到百姓身边。专家组累计行程1.5万公里,培训基层中医8500余人,签约圆梦进修5500余人。专家组还挖掘出首批40项传统中医药项目。
该省将学习已故国医大师李士懋和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以培育新一代名中医为重要任务,在全省遴选50名中医临床骨干开展两期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传承高级研修班。同时,强化河北省人民医院庞氏眼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弘扬庞氏眼科流派学术思想和技术,在中医药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技术继承与创新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以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区、示范县为切入点,把中医药改革向基层作纵深深入,打造了基层的升级版。
该市在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中,所有二级中医医院均建立基层指导科(室),定期对社区和乡镇(村)进行中医药服务技术指导,采用多种形式帮扶;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中,以大医院为依托建立推广基地,以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为平台,开展了远程医疗信息服务,使基层与其信息共享。
近三年,该市各级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累计达到2.11亿元,全市70%以上的县区中医院获得支持,诊疗面积扩展一倍多。
1月20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举行中俄联合培养中医人才签约仪式。校长张立祥与西诺营养健康咨询公司总经理迪娜,签订了联合培养俄罗斯籍医疗卫生行业学员的协议。这标志着该校将首次迎来外籍学员。
这首批外籍学员均来自俄罗斯,有医学博士、皮肤科医生、医疗按摩师等。据介绍,他们深受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和感染,热爱中医,希望通过学习基础的中医知识,提高自身医疗水平,为本国病患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根据培养协议,山东中医药高专将选派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经络与腧穴等课程的骨干教师,充分利用良好的教学设施与实训条件,对外籍学员进行为期5个月的中医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
近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济南举行。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副市长栾新,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于富华、校长武继彪,青岛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赵国磊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栾新、武继彪代表合作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人才等优势,共建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研究院、研究生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等,努力建设成为中医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推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发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研究院前3年选址于青岛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将围绕高新区“1+5”主导产业方向,设立相关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医药及健康产业基地等,在中医药、医养结合、健康养生等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后期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将落户高新区中医健康城。
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有力强化该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化水平,助力该市中医药工作迈上新台阶。
春节前夕,河北省内丘县中医院投资102万元的远程会诊中心正式上线。届时京津沪等地国内知名专家,可通过这一平台为当地群众进行诊断治疗,此举不仅让患者节省费用,而且享受到国家级专家教授的医疗服务。
为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彻底改变中医“慢郎中”形象,近两年,该院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两次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此次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可有效解决 “看病贵、看病难”,以及“找专家难、找知名专家诊治更难”的实际困难,它在医学专家和医院、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就能同步接受千里之外专家的会诊及治疗,同时又是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学习交流平台。
家住成都33岁的张女士,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经常失眠、乏力,月经也不规律。经朋友介绍,她到上海找全国名中医胡国华教授开了膏方调理,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今年她原本还想请假再来上海,没想到上海开通了互联网膏方门诊,让她在家上网就能看到胡教授的门诊,收到医院寄送的中药。
日前,上海开通全国首个互联网膏方门诊,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陈熠、胡国华等20多位沪上膏方名家入驻。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舌面脉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建立了符合中医药规律和特色的远程诊疗平台,患者无需到场,医院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稳定地采集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信息,并将舌、面、脉原始数据及分析,连同其他检查报告发送到医院的医生工作站。医生得到这些信息后,可与患者进行音频、视频的交流,然后开具处方,甚至还能发起更多专家会诊。相关的数字化诊疗信息也将发送给患者并录入医院数据库,不仅方便主诊医师随时调阅,还为患者评价中医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曾任上海市中医医院副院长的胡国华说:“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上海膏方,中医界一直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膏方门诊的开通,不仅方便了外地患者就医,而且能让这一沪上医学瑰宝弘扬海内外。”
当然,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网上诊疗,陈熠表示,线上线下结合才是未来中医的常态。除了互联网膏方门诊将面向国内外常态化运营,泰坤堂还将陆续开通更多的互联网特色专病门诊,探索遵循中医药规律,以现代科技演绎传统经典。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医特色病种、疗法和名中医入驻这一平台,会为越来越多患者免除舟车劳顿之苦。(林晓斐)
日前,在四川省泸州市成立中医中药学会大会上,该市卫生计生委相关人员透露,截止2013年年底,该市共有中医中药卫生技术人员8200多人,已经低于每600常住人口一名中医中药人员比例。
近年来,该市以泸医附属中医医院和泸州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大力发展中医中药事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化、中医中药人员比例明显上升。会上,该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建要求,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升学会影响力;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疗水平提高;深入学会改革,积极探索承担政府转移的职能。
来自该市市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医疗机构、企业及各县区中医医院、中医药管理部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等90余人参会。
临近春节,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应县组织部开展“春节前便民巡回服务”活动,到刘家馆子镇、泉眼岭乡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义诊活动。
医院组织多学科的专家组,为村民义诊、送医送药。专家认真为每位前来的群众问诊检查、开药方,并对他们进行饮食、保健指导,告诉他们日常生活中防病治病的简单方法。
此次活动,专家为200多名群众义诊,发放药物10余种,发放健康宣传资料1500余份。
1月21日,重庆市石柱县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248名乡村医生参加培训。
该县中医院针灸科和康复科的两名授课老师针对基层医院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小针刀的操作要领,“三伏贴”“三九贴”的临床应用,膝骨关节炎的预防与康复,动留针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面瘫的中医治疗等内容进行了强化培训。
通过培训,对进一步巩固该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作用,满足广大群众对中医药就医需求,不断提升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