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中医药回医药管理局召开向屠呦呦同志学习座谈会,组织银川地区相关中医药机构及自治区名中医专家代表进行座谈并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和向屠呦呦同志学习的通知》。
参会人员就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事迹,结合各自理解,学习屠呦呦对科学执着、坚守的精神,同时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宁夏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中医药回医药局局长田丰年认为,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环节。他要求在自治区中医药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中掀起向屠呦呦同志学习的热潮,以推动全区中医药工作的健康发展。
11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举办,旨在让学员对“十三五”规划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指出,大家在学习中要充分认识“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发展目标和理念,深入领会“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为佳主持。根据党组工作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党委将用两周时间,分3期分别组织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员干部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
日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医药产业振兴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会召开,战略联盟同期成立,会议代表调研河北安国中药都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并听取推进情况。
会上,北京同仁堂集团董事长梅群、天士力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围绕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发言,专家指出,京津冀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要做到“三个一”,即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保障“一体化”。要从顶层设计上规划好京津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确保把当前的事做好、把未来的事做对。要加强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协同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深化合作共识、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要补齐短板,发挥优势,破除障碍,促进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河北省副省长许宁、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夏占义、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闫仲秋等出席会议。
日前,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发布通知,要求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去年,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的清单,也引发公众关注。严控输液的政策让人们开始关注毒副作用更少的治病防病模式,不输液,怎么治?
我国输液依赖甚至泛滥的现象早已不是秘密,2011年,央视《新闻1+1》节目称其为“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必要的输液存在健康隐患,滥用抗生素可能带来毒副作用和二重感染,较高的费用也是经济负担。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都接连出台政策遏制滥用抗生素、摆脱输液依赖,而在临床诊疗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或是“后输液”时代的可行道路之一。
对于大部分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辨证论治一般都可达到消解症状、预防病变的目的。中医具有简便验廉之长,中药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少,针灸、推拿、刮痧等非药物疗法更是简便可行且绿色环保。因此,中医药应积极作为,发挥所长,及早介入,成为“后输液”时代百姓求诊问药的“主角”。
让中医药“唱主角”,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势在必行。2012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成效显著,不仅夯实了中医药基层服务网底,也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至2014年底,已有九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八成的乡镇卫生院、七成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逾六成的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为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诊治奠定了基础,因此,进一步强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让百姓主动选择中医药,并满意其疗效,从而信任喜爱中医药,是当下要务,如此方能有望真正摘掉“输液大国”的帽子。
当然,加强养生保健科普也不可或缺。中医药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医药的发源地,国人在患病时如对中医药视而不见,着实令人悲哀。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工作日益推进,如2007年起开展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在大江南北人们心中播下中医药的种子,大大提升了中医药的影响力。在百姓对中医药日渐熟悉的今天,创新中医药科学传播途径、发挥中医药优势,在中医理念指导下,帮助国人养成中医健康生活方式,每一名中医药从业者都当仁不让。
当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治未病”是重要力量。“治未病”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大多数情况下,输液往往是为了“既病防变”,即采取措施阻止病情加重、产生病变,而“未病先防”与“愈后防复”则是中医的独有优势。况且,在中医养生理念指导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积极消除致病因素——若能人人如此,“后输液”时代来临,群众主动运用中医药祛病强身,想必也就水到渠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