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要摆脱慢郎中的形象,在急症中大显身手,必须掌握好、驾驭好珍稀药材的使用手段、方法、时机。”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曹正逵在5月23日于北京召开的首届珍稀动物药材临床应用学术报告会上如是说。
会议以“发挥珍稀药材资源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讲述了中医运用动物药材的历史沿革,比较了不同动物胆汁入药的特点与差异,并从清除足少阳胆经郁热、化痰止咳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熊胆粉的临床应用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季绍良对熊胆粉的传统认识、现代药理研究、临床辨证应用(包括中成药)等进行讲解。中国中药公司副总经理兰青山介绍了该公司在珍惜动物药材资源保护方面做的努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为临床医生们解读了与珍稀动物药材保护和开发应用相关的最新政策趋势。
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医杂志社承办。
河北省卫生计生委、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日前联合印发《河北省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工作方案(2015-2017)》提出,到2015年底,完成省、市、县三级中医应急医疗队组建任务,到2017年底,全省中医药应急体系逐步健全,中医药应急救治机制逐步完善。
《方案》明确,要以建立健全全省中医药应急体系,整合全省中医药应急力量,建立适合省情、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的中医药应急机制。到2015年底,要完成省、市、县三级中医应急医疗队组建任务,全省中医药应急医疗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到2016年底,全省各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人才素质进一步提升;到2017年底,全省中医药应急体系逐步健全,中医药应急救治机制逐步完善,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显著提升。
《方案》要求,各地要充分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主动与京、津两地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协作交流。
“2014年,52.72%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这是5月27日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调查的结果。《白皮书》是经2009年、2011年及2014年三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成,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表示,此举旨在客观反映我国医师的真实执业状况。
《白皮书》涵盖了当前医疗卫生界的热点内容,包括医师工作时间、医师健康、医师收入、多点执业、医疗暴力、医疗责任保险等内容,为社会了解医师行业的状况提出了参考性数据。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同期成立,包括全国各医院医师、媒体记者等46名成员,以期通过该平台加强医疗界和媒介的沟通,在突发事件中面对严肃而专业的医学问题时,新闻媒体能第一时间获取权威消息。
5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首批培训的20名河南乡医组织座谈,司长卢国慧表示,东直门医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基层一线培养大量中医药人才,希望探索该模式在全国三甲中医医院推广的可行性。
东直门医院“乡村中医师3+3提升工程”于今年3月启动,全程免费培训3年,全脱产集中培训3个月,通过集中授课、临床实践、跟师抄方等方式提升学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首批20名学员全部来自河南省,均为有着10年以上临证经验的业务骨干。
卢国慧介绍了全国乡村中医师队伍的总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等与乡村医生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
培训班班长、“最美乡村医生”郭光俊坦言,像此次这样集中脱产3个月培训的机会十分难得,大家都很珍惜。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工作会日前在京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院士任总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国医大师晁恩祥任总指导组顾问。
张伯礼指出,要按要求和规范做好指南制修订工作,加强评价机制建设,提高指南的质量,规范诊疗过程,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李振吉建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重视临床实用性,加强推广和评价,明确临床指南应用前后临床疗效差异、经济学价值,同时加强中医标准化人才培育,特别是指南评价方面的人才梯队建设。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副秘书长洪净等专家参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日前与乌克兰东方医学协会签署《关于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与谅解备忘录》,今后,双方将就中医药教育、培训及中医药科研、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备忘录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姜再增与乌克兰东方医学协会主席亚历山大·萨姆索诺夫在乌克兰驻华大使馆签署,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参赞夏光,一等秘书杰尼修克·伊戈尔见证了签约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