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两位“省名中医”日前赴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出诊,为在三亚过冬的东北“候鸟”人群带来熟悉、贴心的中医医疗服务,同时也向海南当地民众介绍“龙江医派”的特色诊疗技术。这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三亚市中医院开展的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中医药领域“南北合作”的新探索。
近年来,选择“南下”越冬的黑龙江人数量不断增长,现已达到数十万之多。“候鸟”人群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候鸟经济”、养老服务业、旅游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广泛关注。黑龙江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候鸟式养老服务业,海南省也致力于积极构建大健康产业链。在国家鼓励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事业中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等优势日益显现,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三亚市中医院——分处我国最北与最南的两家单位决定携起手来,探讨深化中医药领域“南北合作”,希望通过开展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使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与三亚的地域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促进南北方中医医疗技术特色和优势的互补,互惠共赢,推动双方临床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共同提升;同时,希望通过双方携手联动,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的重要机遇,积极探索旅游健康产业、养老服务业等新兴领域的广阔市场空间,积极为三亚居民和大量的黑龙江赴三亚旅游人口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于2014年8月正式与三亚市中医院签署了医疗、教学、科研全方面合作协议,并在三亚市中医院分别设立教学医院和龙江医派传承工作站。随后,三亚市中医院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部分应届毕业生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目前,通过院方的考核和双向选择,已有多名毕业生决定留在三亚市中医院工作。医院负责人表示,今后希望通过共建教学医院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医院工作,并希望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医疗合作,共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促进双方临床医疗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共同提升。
此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冀、姜德友两位知名临床专家、博士生导师、省名中医,利用寒假时间赴三亚市中医院出诊,在为黑龙江“老乡”们提供高水平的中医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希望向海南当地群众介绍“龙江医派”的特色优势和诊疗水平,同时开展南北方相关疾病的中医治疗理念与方法异同等方面的临床学术交流和研究。
“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获得了认可,中医药早期介入传染病防控的机制已初步形成。”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参与单位的“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完成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说,在国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下,中医药在防控传染病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得到认可,这只是个开端,今后还会做更多工作。
项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完成,采用“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在诊断试剂、预警预测、重症治疗、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八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和全球的疫情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美国《内科学年鉴》发表的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加减中药汤剂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论文,被认为是“中医药防控传染病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中药治疗甲流效果有了循证依据
2011年8月,《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牵头的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加减中药汤剂与达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中药汤剂在缓解甲流发热方面与达菲同样有效。
这一被确证治疗甲流安全有效的中药汤剂正是根据甲流的证候特征,结合前人治疗温病的经验,由传统经方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加减而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临床基地连同全国4个省的11家临床单位将410例被确诊为轻症甲流的成年患者随机分4组。在规范、严格的现代循证医学研究中,对照组的退热中位时间为26小时,达菲组为20小时,中药组为16小时,达菲加中药组则为15小时。结果提示,中药汤剂可显著加快甲流退烧,其效果与达菲相仿或更有优势。
由于麻黄碱在一些国家禁用,而研究中有含有麻黄碱的炙麻黄。对此国际审稿专家与研究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确信中药组及达菲加中药组患者中,未见由于麻黄所引起的心率加快、血压高等副作用后,才最终得到接收发表。开创了中药汤剂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的先河。
研究在被公认为国际内科学领域“第一刊”——《内科学年鉴》发表后,其中药汤剂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包括美国卫生部网站在内的3万多个国际主流网站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
实现抗病毒和提升免疫力同步
“中国三分之二甲流患者接受中医药单独或参与治疗,单纯中医药治疗甲流轻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医药与达菲合用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具有潜在价值。”2009年8月,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在甲流应对与准备国际科学研讨会上对中医药传统疫病理论在科学防控甲流中发挥的作用给予肯定。
中医药防治甲流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委员会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的带领下,根据甲流临床特点和相关案例分析并结合研究结果,制定并更新了4版中医药治疗方案。
流行初期,专家组总结中医药古今文献,为公众开出生活起居方、食疗方及药物预防方;二代病例在国内大量出现后,专家组及时发布《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细分轻症和重症两种中医辨证治疗方案;甲流后期,他们分析危重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对不同季节、地域、人群的甲流证候特征进行总结。
2009年12月,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以下简称2009行业专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与刘保延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组针对中医药专家制定的第三版治疗方案,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个分中心组织开展了5967例前瞻性队列研究,对中医药诊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能及时缩短甲流患者发热时间,有效缓解咳嗽、鼻塞、咽痛等流感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费用低于西药。项目组还对河北甲流爆发区廊坊大学城的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服用中药可以降低甲流患病的风险。
中医药防控传染病体系已初步建立
2009行业专项开展五年多来,已开发出疫病信息平台和中药筛选平台,研发或筛选出金花清感方、莲花清瘟胶囊等对甲流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药;建立了离体与在体甲流模型以明确中药作用机理;形成专利3项,组织相关培训近百次。
随着4版中医药治疗方案的同步推进,行业专项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医药方案制定与更新的机制正在形成。刘保延说,目前中医药治疗方案制定的原则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专家的整体作用,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突出中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的特色,重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在财政部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在全国建立了41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依托各省市法定传染病定点医疗机构,第一时间开展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并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传染病临床与研究模式。项目还专门设立“西部中医药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课题,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省级传染病医院中医科室的建立和完善,提高西部地区传染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和研究水平。
刘保延介绍,2009行业专项今年将结题验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的建设也已进入第五个年头。中医药在第一时间介入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能力也正不断增强。中西医优势互补、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