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重点学科8个;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重点研究室和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创办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江西热敏灸医院;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一甲子砥砺耕耘,六十载薪火相传。始建于1954年的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骨伤医院),现已发展成为江西省中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中心、三级甲等中医院。医院目前开放病床1617张,设有45个临床(医技)科室,购置了省内首台宝石能谱CT,拥有3.0T和1.5T核磁共振、DR、彩色超声多普勒等一大批先进诊疗设备。建院以来,医院始终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办院方向,努力改善办院条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江西省群众满意医院”等荣誉称号。
峥嵘岁月,栉风沐雨;盛世华诞,溢彩流光。
【建设篇】
改善办院条件 提升发展形象
经过60年的发展,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由建院之初只有10张病床、30名职工、1台X线机、1台显微镜、1栋医疗用房的小专科医院,发展成为拥有编制床位1600张、在岗职工超过1400人、全省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医教研紧密结合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医院。
2014年6月29日,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26层新医疗综合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医院在改善办院条件、扩大办院规模、提升发展形象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该院新医疗综合大楼内设有百级、千级、万级层流手术室12间。门诊医疗用房扩大了一倍;心血管病科、呼吸科、针灸科、脾胃肝胆科、胸外科、普外科、脑外科、泌外科和口腔创伤整形科等一批临床科室搬进了新病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医院还陆续购置了1.5T磁共振、3.0T磁共振、省内首台宝石CT、16排螺旋CT、心脏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一批先进诊疗设备,部分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医院以新医疗综合大楼投入使用为契机,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数字化医院。
【内涵篇】
重视内涵建设 树立专科品牌
近年来,医院进一步加大了以学科专科建设为主要抓手的内涵建设,坚持把学科专科建设水平作为医院衡量科室综合服务水平的核心指标。60年的发展,60年的积淀,医院学科专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专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重大突破。
目前医院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拥有省级高水平学科1个,省级医学领先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科4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3个,江西省中医优势病种区域治疗中心4个,获得学科专科建设经费资助近6000万元,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为龙头,省部级重点学科专科为骨干,厅局级重点学科专科为基础的学科专科建设体系。
原始创新成果——“热敏灸”理论和技术,揭示了针刺穴位和灸疗穴位的差异,开创了内源性热敏调控治疗疾病的新途径,显著提高了艾灸的临床疗效,有力缓解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成为国家行业建设标准并在上海世博会上向全球推广,开创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格局。2011年9月,创办全球首家热敏灸医院——江西热敏灸医院;2012年6月,热敏灸技术服务太湖论坛中外嘉宾广受赞誉;2014年5月,牵头组建全省中医(热敏灸)康复联盟,省内10家热敏灸联盟分院启动……热敏灸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为中医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健康带来了新曙光。
【特色篇】
传承中医精髓 弘扬特色优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中医中药既是中医医院的特色,更是中医医院的优势。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办院方向,大力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既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生存之根,也是发展之本。2004年,医院创办国医堂,汇集了省内30多位国家级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形成了名老中医集群效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医院又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鼓励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和使用中药饮片。在全院形成了以热敏灸、针刺、熏洗、敷贴、椎针、手法复位等为代表的169种特色疗法、操作规范和36个常见病种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医院还根据患者需求,深入开展中医辨证施护,在临床护理中积极落实33个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目前,每个病区至少开展6项以上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全院累计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36项,每年服务患者35余万人次。医院作为全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建设试点单位,先后承担了毒蛇咬伤、不孕症、病毒性心肌炎、面游风等4个病种的中医诊疗指南修订工作,参与评价18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组织进行中医标准化高级人才培训、骨干人才培训和推广人才培训相结合,两年累计培训各级各类中医标准化人才2000人次。
【创新篇】
强化科技创新 助推医院发展
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近5年来,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院等省部级科研究平台等8个,获平台建设经费资助3300万元。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中医工作室16个,获资助经费800万元。
科研大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能力是医院科研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医院通过狠抓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全过程管理工作,科研大项目的申报和研究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已成功申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江西省自然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95项,获得科研经费资助3900余万元。承担地厅级科研项目231项,获资助经费200万元。在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SCI论文22篇,主编专业论著53部。先后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服务篇】
坚持以人为本 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医院通过培训、讲座和制度规范等一系列措施,牢固树立广大干部职工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积极为患者提供精神、文化和情感等多层次的服务,使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和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得到体现。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医院始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院一直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通过开展“改善群众就医”、“三好一满意”、“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光明·微笑”工程以及“为官不为”专项整治活动等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感受。医院增设医患协调部和投诉中心,认真落实首问(接)负责制,执行医院效能投诉处理办法、信访工作制度、信访责任制度和患者投诉处理规定以及投诉限时办结承诺制度,保障患者权益;主动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认真落实便民惠民措施,坚持为群众免费送中药;增设收费窗口,分流缴费人群,缩短病人排队时间;设置屏风窗帘,保护患者隐私;积极开展预约挂号、健康咨询、专家义诊、党员志愿服务、爱心献血等多种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医院发展新形象。
【文化篇】
发挥文化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建设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医院文化是中医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多年来,医院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中下功夫,努力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好中医药文化。通过明确办院宗旨,凝练蕴含中医哲学思想的院训、院徽、院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读本》,逐步构建了以“仁、和、精、诚”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提供精神支撑;编写《员工手册》,对中医药人员诊疗行为规范、言语仪表规范、同道相处规范、教学传承规范、特定礼仪等进行了规范;在环境建设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新建医疗综合大楼及内部设计与装修充分融入中医药元素,“赣鄱名医”和“杏林春暖”2块大型浮雕装点着门诊大厅,138块历代名医石雕画像安装在每个电梯出口处,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特色氛围。
作为江西省中医药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医院通过与电视台合办专题栏目、自办院报、录制专题节目、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近5年来,医院共编印院报60期,向兄弟单位及各病区、门诊科室发放院报12万份,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刊登报道6100余篇(条)。2位专家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称号。5位专家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面对当前大好发展机遇,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将继续秉承“精诚为医 厚德为人”院训,坚持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办院方向不动摇,牢牢抓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这一关键,趁势而上,蓄力勃发,努力开创“中医很强、西医不弱,专科很强、整体不弱,名医很好、团队不差,服务很好、效益不差”的发展格局,为增进百姓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晴 徐道富 钟永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