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辑录】
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辑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关键词语】
1.对症下药:诊疗常用语。“下药”即“用药”。指医者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问题的关键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辨证论治而对症下药的最早典型案例是《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之所载:“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泻)之,延当发汗。’或难(诘难)其异(治法差异),佗曰:‘寻外实(倪寻患表实证),延内实(李延患里实证),故治之宜殊。’ 即各与药,明旦并起(痊愈)”。
【解读释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简要、明确地指出了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方针和方法。第一是方针:“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第二是方法:针对个体、群体的问题,分类、分级“治治病”,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这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区别情况、对症下药”。
为什么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这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举措。“清吏治”,历来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荀子·富国》曰:“(明君)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然后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意即英明的君主一定要修订礼制来整治朝纲,端正法制来整治官纪,公平处事来整治民风,由此才能使治国理政的决策一致,才能使官吏治理百事的尺度一致,才能使广大群众的民心民力一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必须的、长期的、艰巨的政治任务。
如何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前”是为了“毖后”,“治病”是为了“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但是,毋庸讳言,由于诱惑的侵蚀,由于私欲的膨胀,由于利益的驱动,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确实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为了健全党的灵魂和肌体,必须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重在自觉、自警、自律的自我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
这是既治“未病”、又治“已病”的总方案:
“照镜子”,是自觉对照检查。此喻古已有之,《新唐书·魏徵传》载:唐太宗曰:“以铜(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以党章为“镜”、以党纪为“镜”、以先进为“镜”、以民意为“镜”,照照自身的思想和言行,把存在的问题自己找出来、自己说出来。摆出问题、找出差距,自觉地明确自身的整改方向。
“正衣冠”,是自觉对照检查之后再自觉地端正自身的思想和言行。按照党章、党纪的要求,正视缺点和不足,触及思想、正视矛盾、端正行为,自己挖掘根源、自己砥砺思想、自己改正作风,自觉地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洗洗澡”,是在不愿意、不真心、不够力于自己“照镜子”、“正衣冠”的情况下,党组织采取的进一步治疗措施,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志们帮助你把问题照一照、找一找,通过“洗洗澡”的方式,帮助你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污垢,帮助你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以期帮助你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治治病”,是在以上强调自我“保健”的三种措施都未能达到效果或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党组织采取的加强整治的方案。但还是“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属于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提醒;属于性质严重的问题,要进行查处;属于一定范畴、一定层面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则必须进行专项治理。
“洗洗”、“治治”,属于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这是富有特色与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含有试一试、看一看、以观后效的意思,真实地表达了党中央对存在“四风”问题的同志给予关注、观察、警示、规制、帮助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意愿。但是,党中央的这种治未病、保健康的苦心孤诣是否都能深刻领会?如果执迷不悟、讳疾忌医,如果真病假治、大病小治,甚至妄图蒙混、掩饰、抵制过关,那就会贻误了治病的良机,冷漠了群众的关心,就可能使邪气由表及里,甚至病入膏肓。其问题的性质必然改变,其结果也必然走向预期的反面。
因此,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取得风清气正的成效,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绝不能看到问题躲着走、碰到矛盾绕着过,走走过场、流于形式,而必须主动、虚心、广泛地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让群众检验“治治病”的效果,从而保持、维系、厚植、光大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
2008年起实施的“治未病”健康工程已历经7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2月18日,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暨“珠江会议”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就工程实施的成果、问题,以及如何完善“治未病”理论体系,规范运行机制等展开热烈讨论。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陈传宏提出通过顶层设计形成产业链,其观点获得了与会专家、代表的认同。
“中医治未病能策应低成本、广覆盖的中国式医疗卫生保障和医疗政策”,国医大师王琦介绍,2011年青岛市开展“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公共卫生服务后,人均感冒发生次数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0.74次,失眠者减少24.34%;便秘者减少17.77%。
“最大的问题是医疗与保健在服务的范围、技术和行为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杨龙会总结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中,作为服务提供方的医疗机构遇到的主要问题,其中“治未病”项目缺乏收费依据、政府补偿不到位以致部分医疗机构“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引起与会专家、代表的共鸣。“广东为什么能发展得那么快?”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介绍,广东省开展“治未病”之初就联合物价部门制订了收费标准。北京固生堂中医养生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涂志亮建议结合市场经验,将公立医院的技术和人才与社区形成机制性的合作,并建立政府认可的连锁产业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李昱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治未病”理论、服务技术产品、法务标准、服务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桑滨生等参加了会议。
12月16~17日,全国中医院长管理经验交流会(第三期)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会议以“中医药特色立院”为主题,旨在整合各方面资源,为全国中医医院院长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中医医院院长围绕如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能中不西、着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强化重点专科学科建设等主题进行了研讨。会议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办、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协办。
日前,由科技部组织开展的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结果揭晓,50部作品被评为本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其中,2部中医类图书上榜,分别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大道至简——有尊严地活过一百岁》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漫画中医》。
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点示范活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活动自2011年起,已向社会推荐了100部全国科普优秀作品。2014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活动,共收到来自26个中央部门和29个省(区、市)推荐的238部作品,共计1093本图书,包括近年来创作的优秀科普图书及翻译的国外科普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