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医院始建于1975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是广东省中医名院,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卫生文化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2012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是广东省和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齐头并进,连续多年在深圳市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管理中名列前茅,被誉为“特区国医之窗”,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该市基本医疗服务中的领头羊作用。 继承创新 树特区国医品牌 作为深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旗舰、广东省的中医名院,深圳市中医院崇古纳新、厚德精医,拥有一批国家、省、市重点专科和一大批中医名医,形成了特区国医的特色品牌,造福患者。 目前,市中医院有6个临床科室跻身“国家队”。其中,肝病科、肾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单位;肝病科、肾病科、针灸科是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内分泌病科、脑病心理病科是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此外,全市15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中,市中医院占9个;全市7个广东省中医名科,市中医院有4个;拥有深圳市优势医学重点学科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专病)18个。 名医团队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名,广东省名中医11名,深圳市名中医17名,优秀中医10名;120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拥有正高职称180人,副高职称205人。 在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中,深圳市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创制“防感汤”用于预防,被媒体誉为创造了特区的“杏林神话”;在汶川地震后,作为深圳地区收治灾区伤员最多、伤员病情最重的医院医院之一,所收治的伤员全部伤愈出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科教兴院 创研究型中医医院 拥有如此多的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深圳市中医院在深圳的医院中可谓一枝独秀。那么是什么让这家年轻的医院迅速成为了岭南国医的一支重要力量?“起步早、重人才、抓梯队、肯投入”是院长李顺民对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总结。 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科教兴院的战略,是医院软实力提升的法宝。 目前,深圳市中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基地,广东省和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2012年,医院还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并从今年起自主招收了中医专业的大学生。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按照学科分布,拥有36个临床教研室,有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50余名,目前医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对外交流方面,医院先后与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德国Medical Park康复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此外,还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地区的优势,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香港执业中医师学会、香港中医学会会立中医学院、香港国际针灸学院等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协作及学术交流关系;有20多个专业学术团体挂靠医院成立,其中担任国家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9人,省级学术团体主任委员4人。 医院科研硕果累累。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曾作为课题责任单位,联合全国17家省级三甲医院承担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治疗项目,主要参与了慢性重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项目,这是深圳市医疗卫生系统中标的最高级别的临床科研项目之一,项目结题后,经过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得分最高,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在此基础上,该院肝病科继续主持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研究”课题,目前科研进展顺利。今年,肾病科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李顺民教授牵头的《脾肾相关学说的创立与发展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脑病心理科、风湿病科各有一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统计,深圳市中医院取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有13项,在市属医院中名列前茅。目前在研课题100余项,牵头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各1项,分中心课题5项;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回国资助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0项,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深圳市民生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每年开展临床药物试验项目数十项。 以科研促临床,科研的累累硕果被广泛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医院还研制出了不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新试剂,膏药、汤剂、丸剂。 特色鲜明 打造国家级中医名院 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李顺民心中已有蓝图。他告诉记者,医院将本着“中医需求第一,病人权益至上”的办院方向,践行“仁心仁术、至精至诚、博学博爱、尽善尽美”的核心价值观,力争在重点学科建设、医疗水平及职业精神建设和满意度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打造“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技术先进,人才优秀,服务优质,价格合理,环境舒适”的中医医院,使之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逐步把医院建成在全省、全国,乃至海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中医名院。 李顺民告诉记者,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医院制订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全员培训管理规定》,营造爱才、重才、育才、用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帅才领军、一呼百应的创业氛围。力争培养在全国有影响的专家3~5名;培养在全省有影响的专家8~10名;每个重点专科培养在全市有影响的专家2~3名。 在重点专科建设上,将推动重点专科精细化发展。“肝病科和肾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现在两个科室的诊疗量已经有一定规模。肝病科的床位数达到了120张,肾病科的床位已经达到70张,其规模目前是全市最大的。”李顺民告诉记者,“肝病科今后可细分的多个二级科室,肾病科今后可细分为专门治疗慢性肾衰的科室、肾结石科室、小儿肾病科室。科室细分后,医生可对相关疾病进行更细致研究,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进一步提升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李顺民说,如果条件成熟,重点专科甚至可以扩建成专科医院,大幅提升接诊能力。 在科研发展方面,李顺民告诉记者,医院将重点从数量增长转变到质量的提高,争取获得国家重大项目资助,包括国家重大医学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学科团队项目等。教学方面,加强博士、博士后教学与培养工作,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平台,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力争将“深圳市中医药研究所”打造成“深圳市中医药研究院”,为研究型医院建设搭建更高平台。 李顺民告诉记者,医院发展还有很多“大动作”:除院本部新建4万平方米综合楼,一门诊改建针灸推拿分院和老眼科医院改建成特色门诊部项目外,目前争取到深圳市和市辖新区的支持,计划在市辖新区筹建有1500张病床的市中医院新院区;按照深圳市政府创建特色学院工作的统一部署,目前深圳市中医院已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的洽谈取得进展,正式启动筹办“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工作;此外,医院还计划与巴登养生庄园合作,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该项目是深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发改委推荐的“双转移”重点示范项目。 关口前移 建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工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公众最好形成治未病理念,不要病重了再治疗,一定要将治病的关口前移,在平时做好预防保健。这不仅可以减轻疾病诊疗的经济负担,还可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李顺民说。 早在2009年,深圳市中医院就开办了治未病中心。围绕健康状态辨识、检测监测、信息存贮整合,分析评估、干预调理等环节,充分发挥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经广东省中医药局推荐,深圳市中医院成为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 无论是在非典、甲型H1N1流感、人禽流感等历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研制出“防感汤”向公众免费提供,还是受市民热捧的每年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医院不遗余力地向市民大力推广治未病的中医健康观。 此外,医院也将用为市民开展中医体检,通过体质辨识判别标准给出体质判定。对不同体质者提供包含饮食、运动、膏方等方面的个性化调养方案。 在深圳市中医院体检中心,有一台可以把脉和面诊的现代化仪器,名叫中医四诊仪。体检科医生介绍说,这台仪器可对受检者进行面、舌、脉的信息化采集并进行保存分析,并对脏腑气血阴阳虚实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医生对受检者全身症状、内脏症状、头颈肩背腰胸腹症状、四肢症状、五官皮肤(女性包含妇科)等方面的问诊,采集其阳性体征并给予体质判定。“医生+机器”的体检后,体检者会得到一份详细的体检报告,报告中对每位受检者提供不同季节所适宜的养生食材、养生茶、养生粥、养生汤、经络穴位按摩保健、运动、足浴用药等体质调养方案。如有需要还可以进一步提供不同体质者的个体化丸剂、膏剂方案用于预防及治疗疾病。 李顺民告诉记者,医院将成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指导中心”,初定的工作模式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在医院现有的中医“治未病”工作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能,从全市的角度,形成准入机制。进行全市各区级中医院、基层社康“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督导为主要工作职责。循环开展工作,不断改进,逐步扩大中心网络,将“治未病”工作推广辐射至全市各区级中医院、基层社康,做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带动全市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发展。 便民惠民 提升医院服务质量 深圳市中医院一贯重视职业精神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树立“心中有爱,服务有情”的服务理念和“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医德观。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医院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推出了很多便民惠民的举措,提质提效,想方设法提升医院环境,缩短排队时间,改善服务质量。 为减少患者挂号和候诊排队时间,医院开通了网上、电话、现场、客户终端等11种预约挂号方式。针对知名专家号被“炒”问题,中医院将最热门专家号全部实行预约挂号,较为热门专家号50%实行预约。同时,医院还调整部分热门医生的号源,在保证普通出诊基础上增加其特诊排班,有效引导分流患者。住院部也实施了住院预约制,目前住院预约率已达85%以上,个别病区如心血管、肾病区预约率达95%以上。 为减少患者取药排队时间,医院对药房进行了改造,电脑系统会自动对医生开的药方按药房药斗顺序进行排序,药剂师抓药效率提升了两成。医院还推出了中药同城快递服务,患者看完病不用等待,邮政会把中药快递到家。 为了缓解医院人手不足的问题,医院大力推行弹性工作制,灵活安排门诊上班人员。“我们要求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鼓励住院部专家多出门诊和年轻医生周末出诊,同时也鼓励专家周六、周日出诊,一些专家中午也可以看病。”李顺民说,医院会根据日门诊量的波动变化情况,弹性安排收费窗口、药房窗口开设数量;通过这种弹性工作的方式,解决医院人手紧的问题,缓解市民看病难。 医院在业务用房面积、环境、规模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努力通过优化就诊环境和流程,加强就诊导向分流工作以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为激励导医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医院加强导医的培训和监管,并设立“导医服务质量奖”,以提高导诊服务的质量。 深圳血透资源不足,透析患者一机难求,要排长队,这是肾病患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圳市中医院血透室成立于1995年,是深圳市三甲医院中率先开展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单位之一,随着科室诊疗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于2008年成立肾病诊疗中心。该科重视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综合治疗为目标,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和信赖。肾病科血透室负责人祁爱蓉介绍,近来血透室共有170多个患者,由于工作原因,不少患者晚上才有时间透析,但每次透析需要花4个小时左右。为了保证患者治疗,医生实行24小时轮岗制。据悉,随着肾病科血液透析室的扩建,科室血液透析机的数量明年将成为全市第一。 据李顺民介绍,医院近期还将在全市率先推出后医疗服务。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诊疗预约、病情监测、病情资料管理与分析、用药及复诊提醒、患者满意度调查、健康宣教等,把服务延伸到出院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