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医药资讯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流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源泉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3-06-07

  ●学科是由专业人员以独有的领域为对象,按照专门的术语和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一致、体系严密、结论可靠的专门化知识体系。

  ●流派是源于或成熟于某一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明确的传承脉络,目前仍拥有传承人,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与独到诊疗经验的中医文化和学术现象。

  ●流派传承为学科建设开拓深度,学科建设为流派传承提升高度,并且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流派传承和学科建设两者应互相结合,取势、明道、优术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各流派的形成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院校制,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师承模式长期淡出主流体制之外,使得流派发展受到冲击,后继乏人,甚者出现断代或者消失的现象。

  结合目前国内中医药发展形势和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流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而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流派传承和学科建设两者应互相结合,取势、明道、优术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学科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石

  学科是由专业人员以独有的领域为对象,按照专门的术语和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一致、体系严密、结论可靠的专门化知识体系。抓好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生存力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学科是高校的基础,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层组织,是高校的主体,更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努力构建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平台,在继承固有知识体系要素的同时,不断创新,丰富其学术内涵,拓展其外延和竞争优势,从而不断开创新局面,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和精神产品,奉献社会,服务大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造就一代又一代新的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继往开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的观点,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思路和策略。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发展,要以传承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历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临证经验为主体,以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继承创新相结合为一翼,以借鉴和引用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探索生命规律为另一翼。在坚持“一体两翼”的实践中,我们的思路是:源于临床,总结经验,建立现代科技创新平台,诠释和发现中医科学的内涵,推进中医药在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从而实现“一个主体,两翼齐飞,协调发展”的大鹏战略。

  流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源泉

  流派是源于或成熟于某一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明确的传承脉络,目前仍拥有传承人,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的诊疗经验的中医文化和学术现象。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发展史上客观存在的独特现象,各家学术流派之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互吸收融合,相互取长补短。时至今日,各家各派的学术与临床传承人,在临床上仍以独特显著的疗效深得群众的信赖,成为继承弘扬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中坚力量。

  传承流派优势特色  营造流派生态环境

  以石氏伤科为例,石筱山先生是龙华医院伤科创建者、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学术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上世纪30年代起偕同胞弟幼山先生将石氏伤科流派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有幸作为石氏伤科流派的传人,长期深入整理、研究、阐述石氏伤科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独特技术及其临证应用,将这些原生态的优秀成果挖掘、继承。同时深入研究石氏伤科临证经验,并开展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评价研究;探索石筱山伤科理论以及学术内涵形成的历史底蕴与渊源。我们还积极引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以临床为源头,以石氏伤科学术内涵为核心,与时俱进,明确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研究,打造当代中医骨伤科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高端平台。

  最近我们团结全国的石筱山先生门人,在石仰山教授、诸方受教授支持和参与下成立了“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建立了石筱山弟子、传人间的全国合作联盟,组成多课题、多中心、多网点、多流派的协同研究,在全国形成网络,促进流派内外合作与交流;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建立较为稳固的国际合作点与合作中心,继续推动石氏伤科走向海外,从而发扬石氏伤科流派的学术优势和传统特色,丰富骨伤学科的内涵建设。

  在继承中探索创新  在创新中深度继承

  筱山先生53年前创立了龙华医院伤科并亲自担任第一任主任,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几代人的努力,龙华医院伤科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石氏伤科临床基地。近10多年来我们的研究思路是源于石氏伤科流派,弘扬流派的特色和优势,聚焦阶段的研究目标,结合现代科学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探索规律,形成成果,将研究成果再转化到临床,提高疗效。从而促进流派传承创新、学科建设发展,进一步显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我们体会到中医是以临床为核心的一门经验医学,长期以来始终以临证为基础,反复循环发展,虽然也有螺旋式上升,但是基本模式没有改变,这是限于历史条件。目前国家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现代生命科学高速发展,不仅有较好的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也有许多临床研究的新模式,我们必须在以临床为继承基础的同时,适当地向基础研究进行转化,在基础研究取得成果后也必须及时向临床转化。西医来自于实验医学,目前强调向临床转化正成为热点,中医和西医不同,我们强调在中医走向世界、让世界和中医接轨中实现双向转化。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劳损的增加,慢性筋骨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危害性大、患病率高、手术率高、复发率高等“一大三高”的特点,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医学难题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我们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要建设“健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和当今骨伤科疾病发展需求,结合石氏伤科流派特色和优势,将研究目标聚焦在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气血为纲、痰瘀兼祛、筋骨并重、内外兼顾、脏腑同治、重在肝脾肾”的思路与方法。针对目前骨伤科疾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开展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脊柱疾病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疾病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慢性筋骨病气血、脏象理论的基础研究。通过开展临床与基础的系列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彰显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疗效与优势。

  诸如在椎间盘疾病的研究中形成了“调和气血法”的临床指导原则,建立了“病证结合、分型论治”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新药“芪麝丸”(国药证字Z20090067),目前正在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四期临床实验。同时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开展椎间盘的基础研究,发现了椎间盘退变的三期变化,中医药在早期可以改善微循环,中期可以抑制炎症反应,晚期可以缓解细胞凋亡。同时我们提出了“恢复脊柱平衡”预防与治疗学观点,延伸石氏伤科学术理念,发展成为“调和气血、动静结合、筋骨并重”防治慢性筋骨病的技术特色。在继承石筱山、王子平伤科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脊柱平衡”疗法的规范化技术方案,防治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脊柱平衡手法和导引术,防治颈腰椎疾病的整颈、腰三步九法及施氏十二字养生功,这些技术目前正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

  这一系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获得100多项国家级以及部市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NSFC重点项目、NSFC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等。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了568篇论文,其中SCI收录46篇,总影响因子大于20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市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项。形成的中医骨伤学科建设平台已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等建设单位。

  学科的建设和流派的发展都要求进行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才能做到流派兴旺、学科发展。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探索出“引路、铺路、养路”的模式,教学相长,师生互补,学生因老师而成长,老师因学生而光荣,在学历、经历、资历培养中注重人格塑造,建设顶尖、体壮、基实模式的金字塔型学术团队。已毕业79名硕士、48名博士、16名高徒,6名博士后出站,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其中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科技精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等。形成了四代同堂的石氏伤科传承团队,研究团队获得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上海高校首批“创新团队”、上海市科技创新优秀团队、学习型团队等称号。

  取势、明道、优术是流派传承学科发展的永恒主题

  “势”是大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社会需求,取势,就是要求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道”是理念、规律、原则,明道就是加强中国文化和中医理论研修,借鉴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指引下,全面、系统地领悟和把握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弘扬岐黄之大道。“术”是能力,能力是知识、策略、方法和经验的集合体,优术即探索和积累实用的策略,不断完善方法,积淀适合于自己和专业的经验。取势,远见也;明道,真知也;优术,实效也。因此取势、明道、优术是流派传承、学科建设,进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