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有人认为,“空气中到处飘着病毒”“不直接接触病人也会有感染风险”。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吗?
我们从官方公布的诊疗方案中可以得到答案。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其中提到,“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说:“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来看,我们尚未看到支持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的证据。即便从理论上,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但其对疾病流行的影响非常有限。”
尽管专家这样说,但相信很多人还是摆脱不了对“气溶胶传播”的恐惧。只有正确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才能避免恐慌,有效防护。
什么是气溶胶
“气溶胶”是指直径小于100微米、并能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通俗而言,就是悬浮于空气中的液态或者固态的物质。
气溶胶传播有什么特点
气溶胶的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常见的雾、霾、吸烟之后产生的烟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围,人体排泄也可能产生气溶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提下,气溶胶主要是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时喷出的小飞沫。
如果仅以打喷嚏为例进行研究,在以往的案例中(非新冠肺炎),一个喷嚏所能形成的气溶胶,能跨越约7~9米甚至更远的距离。
气溶胶传播并不等于空气传播,“空气中到处飘着病毒”的说法也不十分不严谨。因为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的存活时间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师凌楚眠提到,在实际生活中,暴露在外的病毒绝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有机会“碰巧”由黏膜进入人体。同样,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
戴口罩能阻断气溶胶传播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很容易随风飘走,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在什么的环境下需要格外注意
虽然总体来看,通过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风险较小。但是,在不通风的密闭空间内还是要格外注意。因为,通风差的场合中病毒浓度会上升,如果暴露时间又足够长,风险就比较高了。
以坐电梯为例,应采用常规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避免触碰物体表面,避免触摸自己的脸、眼睛。乘电梯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免水洗手液洗手。
如果可能,可以考虑多走走楼梯。教室、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也要多注意。注意个人卫生、做到日常防护,是预防气溶胶传播的好方法,比如冲马桶时,要盖上盖子;多开窗,注意通风;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勤洗手;严格做好居家隔离等。 (张磊 海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