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偏方 养生 草药 穴位 方剂 书籍 中药 视频

国医大师

秘方栏目: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肠胃 泌尿 肝胆 肛肠 骨科 神经 呼吸 皮肤 肿瘤 美容 滋补 延寿 心脑 食疗 按摩 治方大全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中医中药秘方网 www.xxmy.com 发布时间:2018-04-12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名医辈出。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河北医家包括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医,一定有其共性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现将这五大医家的共同特点加以梳理、总结,探寻他们成才的规律,以期给中医后继者以启迪与勉励。
 
坎坷立志
 
刘完素出身贫苦,生于肃宁洋边村(今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刘完素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河北省河间市刘守村),后人因此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15岁时其母得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立志学医。
 
张元素自幼聪敏好学,8岁即应试童子举,27岁应试经义(《易》《书》《诗》《礼》《春秋》)进士。由于违犯了宗庙的忌讳而落榜,于是便潜心学习医学。
 
李杲出生于豪门望族,但他严谨沉稳、安静好学,少年时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后来又拜范仲淹的后人范炼为师,至22时岁已成为知名儒生。李杲20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明代宋濂在《元史·李杲传》中说:“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
 
王清任自幼习武,曾为武举人,捐过千总衔。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王之故乡还乡河上,仅有渡桥,因“官桥官渡”进行勒索,王清任力主“善桥善渡”,因此引起讼端。开庭审理时,知县几次摘去凉帽,清任几次站诉不屈,并义正词严道:“我跪的是大清法制顶戴花翎,不是为你下跪。”因此触怒县官。他平时还多用文言、辞令蔑视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久之,县衙与当地豪绅合流对其进行迫害。王清任目睹官场的腐败和欺压百姓,又受祖上行医影响,20岁便立志学医拯救百姓疾苦。
 
张锡纯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跟父亲习文兼学医,攻举子业。张锡纯本想注疏《五经》以宣儒理,但是却两次参加秋试落第。受到这种秋霜般的打击后,又深感民众受病魔之苦,张锡纯便以宋代名臣范仲淹“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言自勉,弃文从医。他说:“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求索苦守
 
刘完素刚学医时曾拜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刘完素非常重视《内经》理论,从25岁便开始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朝夕研读,从未中辍,把《内经》作为自己终身诵读之书。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张元素近30岁才开始学医,他惜时如金地刻苦钻研《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曾传说他夜梦有人用大斧凿其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反映了他梦寐以求的治学境界。历经20余年未曾稍懈,终于成为一代名医。
 
李杲自母亲病逝后,求学之心非常迫切。当时河北易水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不惜远离家乡400余里,携千金厚礼拜其为师。凭着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成为一代大医。
 
王清任受祖上行医影响,20多岁时开始行医生涯。曾游历滦州(今唐山)、奉天(今沈阳)为医。后久居北京行医,开办“知一堂”药铺。他看到古书中人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便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多次亲赴义冢、刑场等地寻找观察尸体脏腑,进行了近30年的解剖学研究。他把观察所得绘制成脏腑图,附以文字说明,载入《医林改错》上卷,对古代脏腑图说中的错误作了纠正,终于成了一代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和医学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繁。他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张锡纯两试秋闱不第之后,私塾乡里。那时,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在教授中西方科学的同时,他亦致力于岐黄之学,搜集了先秦至清朝名医验案在内的百余种医书,无不披览钻研。经过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在他年近50岁时,他完成了《医学衷中参西录》,终于成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慈怀仁爱
 
刘完素所处的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战乱频繁,疫病蔓延,民不聊生。刘完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甘愿在民间为百姓解除疾苦。有一次他在乡间行医,路遇一少妇难产,家里人认为没救了,做好了下葬的准备。刘完素诊断过后认为还能救治,便给予针灸治疗。不久孕妇即苏醒,婴儿也生产出来。刘完素“一针救二命”的事迹迅速流传起来,为人津津乐道。1191年,金代章宗皇帝完颜璟的女儿得重病,周围的御医束手无策。皇帝要求各州府将本地的名医推荐上来。河间知府吴锐将刘完素推荐给皇帝。刘完素用三剂中药就使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章宗皇帝3次征召他去朝廷做官,欲封其为太医,但每次都被他恳切地拒绝了。章宗爱其淳厚,特赐号“高尚先生”。
 
张元素与刘完素为同一时代的人,年龄略小于刘完素,因治愈刘完素的伤寒病而声名大噪。《金史》曾记载:“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为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
 
李杲出身于富豪之家,为人忠信笃敬,幼时曾学儒,于宅中空地自建书院,用来结交儒生。遇到生活困难的人,他也总是尽力周济。在金代章宗泰和年间,山东一带鼠疫大流行,当时称此病为“大头天行”。目睹此状,李东垣废寝忘食,察标求本,终于创制一方名为“普济消毒饮”,救人甚多。李杲在晚年不顾年高体弱,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等书,为后人铺路搭桥。
 
王清任甘愿冒着被人误解的风险,在道光十年(1830年),即他逝世的前一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刊行于世。他说:“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唯愿医林中人,……临证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言语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王清任四诊合参之后,果断应用了重用生黄芪的补阳还五汤给予补气活血治疗。3剂之后卢荫溥的病情有所好转,服药半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太医对王清任的精深医术很是佩服,特地登门求教。王清任没有保守私密,而是很慷慨地传授给了他。
 
张锡纯医德高尚,有着菩萨般的心肠。张锡纯在重病缠绵中写成的《放鱼诗》,曰:“鳢眠知拱北,鲤鱼化为龙。水阔任游泳,何落人手中?送汝归江去,潭深少露踪。闻香莫贪铒,网罟避重重。随流多食物,慎勿害微生!”他这样记载了写这首诗的背景:“有客馈活鱼,两尾皆长尺余。急命孙辈送之河中。又家人买鲤鱼,一尾独活,亦命孙辈送之河中。因作《放鱼诗》,以留纪念,且欲令孙辈知惜物命也。”这首诗言词古朴、恳切深挚,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慈怀。
 
重视实践
 
刘完素拜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足迹遍及河北河间、肃宁、保州等地,这些区域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刘完素深入疫区,使用寒凉药物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奠定了他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基础。
 
张元素在《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指出:“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又明确了六经头痛的引经药:“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顶巅痛,用藁本,去川芎。”这些精准用药,如果不是长期临床实践甚至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发现的。
 
李杲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疾病流行,百姓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导致脾胃虚弱。当时医家一般用仲景之方,或从河间、子和之法,以外感风寒作为疾病的主要病因来考虑,因循守旧,不知变通,治疗效果不佳。李杲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后发现“内伤”是当时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他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汤、普济消毒饮、清胃散、当归补血汤、当归六黄汤等方剂疗效卓著。
 
王清任特别重视实践。嘉庆二年(1797年),王清任至滦县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人。为解除对古书中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的怀疑,王清任冒染病之险,详细对照研究了30多具尸体内脏。嘉庆四年(1799年),王清任在奉天行医时,听闻有一女犯将被判处剐刑(肢体割碎),他赶赴刑场仔细观察,发现成人与小儿的脏腑结构大致相同。后又去北京、奉天等地多次观察尸体,并向领兵官员求教,明确了横膈膜是人体内脏上下的分界线。王清任也曾多次做过“以畜较之,遂喂遂杀”的动物解剖实验。他医病不为前人所困,用药独到,治愈了不少疑难病症。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玉田县志》载,有一人夜寝,须用物压在胸上始能成眠;另一人仰卧就寝,只要胸间稍盖被便不能交睫,王则用一张药方,治愈两症。他说:“必亲治其证,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古人。若一证不明,留于后人再补,断不可徒取虚名,恃才立论,病未经见,揣度立方。”他所创制的活血化瘀诸方都是经过临床反复验证而后著之于书的。
 
张锡纯边学习边实践,殚思竭虑。他刚开始在家乡行医,后来南下武汉,在革命军中当军医。后到东北,在奉天(今沈阳市)开设当地首家中医专科医院。晚年移居天津市创办国医函授学校,除为人治病和著述外,还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为了体验药物的毒性反应和用量,张锡纯曾亲尝巴豆、甘遂等有毒药物。为了观察疗效,张锡纯亲自携药到病家督煎,守护达旦。张锡纯30岁左右开始学习西医,将西医理论结合到中医实践中来。他从理论到临床,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用药,全面进行了尝试,些足见其重视实践的治学态度。(张再康)
 
来源:中国中医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