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伯寿教授(以下尊称薛老)倾心中医事业半个 多世纪, 是杰出的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 薛老遵从 《道 德经》清静无为、 忘我奉献的处世准则; 临床实践过 程中, 其论治、 处方、 与病患交流更是处处以慈善谦 下和合、 淳朴自然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导师姚魁 武为薛老门生, 耳濡目染中对薛老和合思想也有了些 许心得体会, 认识到和合思想的主旨——尊道而贵 德, 并引申出 “道尊中和, 和而不同, 合其不和, 以致 和合” 4个方面。 这与薛老所强调的 “大道和谐, 祈盼 和顺, 崇尚和美, 追求和合” 高度一致。 借此机会, 从 四方面对和合思想的精髓进行简述, 以期能对诸同 道有所启迪。 中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尊中和 和合思想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内涵广泛而深 远。 《道德经》 言: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礼记 ·中庸》 曰: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 《春 秋繁露义证·循天之道》也说: “夫德莫大于和, 而 道莫正于中。 中者, 天地之美达理也, 圣人之所保守 也……中者天之用也, 和者天之功也” 。 当然, 关于 中和思想的阐述不单是这3处而已, 回溯中国历史发 展, 中和思想可以说对中华民族行为习惯乃至思维、 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仍广行于世的儒道文化即是明证, 尤其是倡导为 人民服务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的今天, 中和思想更是 倍受推崇。 而且, 老子的中和观、 孔子的中庸观根本 意蕴上是有着一致性的, 都是阴阳学说对立统一、 八卦学说中和思想演变出的同源异流。 因此, 和合思 想以 “道尊中和” 为核心首句, 强调 “万物负阴而抱 阳, 冲气以为和” , 既表明了该思想核心的出处根源, 更表达了对薛老一直强调并亲身奉行的中正之道的 传承决心。 薛老临证半个多世纪, 中正和合思想的虔诚之心 从未变过。 他常言中和中正之道, 为追求奉献完美成 功之道; 老子 “处无为之事” “为之于未有” 为光辉 伟大的战略思想, 即倡导 “防患于未然” “上工治未 病” “治之于未乱” , 此为自然、 社会、 人文科学的指 导方针, 为无为而治的真谛。 道学为中华文化根蒂, 更是我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昌盛的根基。 同 时, 中华文化中和之道也将会是引领世界可持续发 展的中心哲学, 将成为人类社会所崇仰的至高思想。 老子倡 “道法自然” , 倡导淳朴自然唯物辩证法, 认识、 掌握、 服从自然规律, 不偏不倚, 正如冯友兰教 授所言 “极高明而道中庸” 。 做人处事如此, 为医者 更应如此。 和合是阐释生命、 疾病和治疗的原理, 它 符合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 “天人相参” 学说的基 本内涵, 是阴阳、 五行、 八卦学说的核心表达, 是充 满自然智慧、 中医智慧的新思想。 中医学基本生理特点是和而不同 先天八卦水火相济、 乾坤和合, 天地三阴三阳皆 对立统一、 皆矛盾中和而达自然美满, 八卦学说以通 万物之情、 以通神明之德, 为杰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 学! 《庄子》 言: “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 《史记 · 乐书》也说: “天地相合, 阴阳相 得, 煦妪覆育万物” 。 人源于天地之间, 本天地之气, 禀阴阳之性。 “和而不同” 的提出正是基于阴阳理论 中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即和合, 即阴阳合而育 万物; 对立即矛盾不同, 阴阳运而出变化。 天地运转, 一日有白天黑夜十二时辰; 一年有四季、 五运六气、 十二月。 阴阳四时变化为万物之根本、 生杀之本。 因 此阴阳所化生之人自然要遵从 “和而不同” 的道法自 然的特点。 从中医角度来讲, 生命生理代谢正是 “和 而不同” ——升降出入气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如 《国语·郑语》所言: “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 因 此, 和与不同均是自然生理状态, 要尊重, 要保留, 要 维护。 但反观如今的一些治疗方式, 太过重视 “和” , 总是妄图去抹杀 “不同” 。 我们要明白, 自然既要有长 空清明, 也要有雷雨风霜。 同样, 我们必须要承认并 遵守和与不同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1] 。 此 外, 除了承认这种关系, 我们也应明确何为 “和” , 何 为 “不同” ? 正所谓 “合则成体, 聚则成息” , 和就是 合聚之力, 就是生生之机; 而 “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 , “不同” , 顾名思义, 就是存在差别, 如脾与胃一脏一 腑, 功能各异而相辅相成, 可见差异性为统一功能提 供可能, 所以 “不同” 就是克化之力。 “和而不同” 的基本特点决定了 “和合失守” 是 疾病的根本病理因素。 所谓和合失守即和与不同失去 平衡。 参照 《类经》 对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 中五运 太过或不及的情况所作的解释, “若过而有制, 则为 平岁 , 不在太过之例” 、 “若不及有助, 则为平岁 , 不在 不及之例” 。 同样, 和与不同也会存在太过或不及的 关系, 但说如果 “和” 之力能够纠正与 “不同” 之间太 过或不及的关系所带来的 “不和” , 那就不会发病。 因 此, 如何利用 “和而不同” 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合其不和 和合思想认为, 和合失守是人体生病的根本病 机。 气血、 表里、 寒热、 虚实八纲, 为中医辨证核心、 病机要领。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言: “谨察阴阳所在 而调之, 以平为期” , 故而 “合其不和” 正是应对和合 失守状态的最佳手段。 “合其不和” 的概念是在 “和 而不同” 的生理特点上提出的, 是有其针对性的。 合 是聚集融合之力、 是和而不同之力, 是包涵了狭义和 法的和合大法, 是 “以他平他” 智慧的表达 [2] 。 薛老作为中医大家, 临证法于阴阳, 强调天人合 一, 与日月相应, 与天地相参, 重视天地的阴阳动态 变化, 亦强调人必须顺从阴阳四时之变化才可达生 理之和谐。 治病处方常是表里、 气血、 寒热、 虚实、 升降、 形神等双向调治, 擅用表里双解、 气血同治、 寒热平调、 升降相因、 升清降浊等法 [3] 。 如, 对属肝胃 不和证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薛老仅处以四逆散合 左金丸并嘱其调摄饮食情绪, 并未大量添加现代研 究有制酸抑酸作用的药物, 亦收佳效。 这种处方习惯 是有很深意蕴的, 薛老意在调整体, 待其肝气渐缓, 胃气复降, 胃酸自减。 这就是 “合其不和” 治法的生 动体现。 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终极目标是以致和合 和合是一种高超的生命哲学, 薛伯寿教授在岁 月的足迹中感悟着中华和合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与 雄壮巍峨, 在中医文化中更是对和合思想有着深切 体会。 薛老常言: “生也有涯, 无涯惟智” 、 “器分有 限, 智用无涯” , 为人处世, 当需彻悟中华和合哲学 文化, 对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将 会大有裨益, 在临证实践中更是如此。 薛老认为天 地生育万物而无私欲, 老子清静无为, 是天地自然之 道, 尊道贵德, 就得无私忘我, 追求奉献, “上工治未 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 应防患于未然, 处无为之 事, 故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理想境界。 薛老教 育我们, 当你心怀尊道贵德, 顺从中正中和之道, 宁 静致远之境则是自然之事。 薛老经常提到的一个词 语就是 “静则生慧” ,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只有在以 百姓心为心, 恬淡虚无之时, 才能充分发挥智慧的潜 能, 追求崇尚社会奉献方能梦想成真。 薛老身体力行, 尊道贵德, 从思想到言行, 从临证 到学术, 从事人待物等各个方面, 事无巨细, 皆遵循中 正和合之理, 以期和合美满之境。 薛老五十余载临证 实践告诉我们, 和合是从自然宇宙、 天地、 社会、 心身 诸方面达到掌握阴阳之妙道, 和合同时强调宏观与 微观紧密结合, 既重视宏观, 又追求 “至道在微” 。 和 合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 但和合绝非 “借平和以藏 拙” 的做法, 而是强调遵从淳朴自然唯物辩证 “道尊中和” 的象思维原则, 以达和谐太和之美满之境, 顺 应自然人体 “和而不同” 的特点, 运用 “合其不和” 的 手段, 于平和之中见神奇, 最终 “以致和合” 。 结语 中医药学植根于道, 弘扬道家精髓, 传承中华魂 脉。 正如习主席指出: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 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诚如和合思 想一类的中华文明, 有利于国家、 社会、 人民, 更是 值得弘扬传播。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肖烨 姚魁武 薛燕星 薛伯寿 |